孔子思想何以在海外“圈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8:33 1

摘要:当“仁义礼智信”跨越山海,当“和而不同”融入多元文明,孔子思想早已不止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如今,它在海外形成多极传播格局,从学术殿堂走向生活实践,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东方智慧资源。那么,孔子思想何以在海外“圈粉”?海外青年又在孔子思想传播中扮演何种角色?

当“仁义礼智信”跨越山海,当“和而不同”融入多元文明,孔子思想早已不止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如今,它在海外形成多极传播格局,从学术殿堂走向生活实践,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东方智慧资源。那么,孔子思想何以在海外“圈粉”?海外青年又在孔子思想传播中扮演何种角色?

为此,大众新闻专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琳,共同探讨孔子思想的全球“圈粉”之路。

孔子思想“走出去”:多极分布、实践导向

大众新闻:我们知道,孔子不仅在中国备受推崇,在海外也拥有众多“粉丝”。那么,当前哪些地区研究孔子思想较为活跃,又有哪些典型人群参与其中呢?

李琳:首先是东亚区。日韩构成孔子思想传播的第一圈层,如韩国将“仁义礼智信”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成均馆大学是儒学研究重镇;日本则以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为核心,形成文献实证与思想创新并重的研究传统。其次是美国。美国取代欧洲成为西方孔子思想研究的核心,形成以夏威夷大学、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研究集群。再次是东南亚。新加坡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儒学伦理的当代转化,马来西亚、印尼的孔教会则成为民间传播核心,通过兴办儒学学堂、举办祭孔活动,使孔子思想成为维系华人社群认同的文化纽带。最后是非洲与拉美。作为新兴拓展区域,主要体现在教育领域。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等学校开设儒学课程,探索本土化的道德教育路径。在拉美,巴西因华人移民历史与葡语文化纽带,探索“和”文化对区域一体化的支撑价值。

大众新闻:近几十年来,海外对孔子思想的关注焦点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李琳:我认为现在海外对孔子的关注有四个主要变化。第一,从解读典籍到回应问题的实践导向。当代孔子思想的海外传播已经开始超越传统文献考据的范畴,各国将其转化为现实问题解决方案,如东亚探索“礼治”与现代治理结合,西方以“仁学”反思社群伦理,发展中国家借“和而不同”处理文明冲突。第二,跨学科融合与理论创新的双重突破。孔子思想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焦点领域,如哲学界聚焦“仁的主体性”与西方德性伦理的对话,环境伦理学汲取“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智慧。第三,本土转化与全球化传播的双向互动。如东南亚形成“儒释共生”形态、西方完成哲学转化、非洲结合传统社群伦理形成实践范式。第四,研究中心的东移回归与多极分布。中国凭借文献资源、学术积淀与文化自觉,重新成为全球孔子思想研究的中心,同时欧美、东亚其他国家的研究力量持续活跃,形成没有绝对主导者的平等对话态势。

大众新闻:当前,孔子思想在海外传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特征?

李琳:从传播载体来看,传统是以经典译介为主,现在是实现了数字赋能和场景化渗透。海外媒体平台关于“孔子智慧”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巨大。从传播主体来看,传统是以汉学家主导,现在是多元主体协同共建。这其中包含学者、实践者、民间力量等。从传播逻辑来看,传统是被认为文化输出,当前更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双向对话。孔子不再是异质文化标本,而逐渐成为海外解决自身困境的原生态智慧。

年轻人喜欢“去学术化”的鲜活表达

大众新闻:因文化背景差异,许多海外学者对孔子思想核心概念的解读独具见解,与国内主流阐释相比,最突出的差异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西方对孔子思想最显著的误读?

李琳:最突出的差异是诠释视角的开放多元。国内主流诠释受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常以孟子、朱熹等为诠释标杆,形成相对稳定的诠释谱系。海外学者则展现出更强的诠释开放性,敢于突破传统框架进行创造性解读。如日本汉学家渡边义浩在《论语新解》中提出,《论语》并非孔子言论的忠实记录,而是战国时期儒家后学的集体创作。

西方对孔子思想最显著的误读,体现在对“礼”(ritual propriety)与“仁”(benevolence)关系的理解上。美国哲学家赫伯特・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在《孔子:即凡而圣》中提出,“礼”是社会互动的“施事性实践”(performative practice),如同音乐演奏般通过仪式协调人际关系,无需依赖内在道德情感。这种解读虽揭示了“礼”的社会实践功能,却忽视了孔子思想中“仁”对“礼 的决定性作用。

大众新闻:在您看来,海外年轻学生、青年知识分子为何会对2500年前的孔子产生兴趣?他们接触孔子思想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最容易被哪些内容吸引?

李琳:中国发展使孔子思想变为可对话的思想资源,青年知识分子倾向于通过它理解东方文明逻辑,来接触异域文化中的经典,而非单纯接受西方叙事下的中国形象。

社交平台上的文化话题讨论成为海外年轻人接触孔子思想的主要入口,仅儒家相关内容在海外社交平台的专题访问量已突破1.5亿次,年轻群体更易接受这种“去学术化”的鲜活表达。此外,还有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文化研学等活动。

海外年轻人最容易被“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孝”这些所吸引。

孔子思想的文化纽带与实践探索

大众新闻:留学生群体在孔子思想海外传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能否具体谈谈他们的独特价值?

李琳:留学生群体在孔子思想海外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既是文化解码者,将抽象思想转化为海外受众能理解的语言;又是文化调和者,在学术严谨性与民间亲和力之间找到平衡点。留学生群体能直接回应海外受众对孔子思想的刻板印象;海外青年对“等级秩序”“义利之辨”等思想存在抵触时,留学生能以自身经历进行调和;可以通过身体在场的日常实践,让孔子思想真正融入海外青年的生活肌理,实现从文化符号到生活智慧的蜕变。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