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出身为何能取代章子怡?段奥娟意外崛起背后隐藏秘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2:01 1

摘要:9月26日那天早上,第38届金鸡奖的提名名单刚一在官网公布,影视圈的群聊就炸开了锅。在最佳女主角的名单里,“段奥娟”三个字夹在宋佳和咏梅之间,感觉就像一块突然掉进热水的冰块——她是前火箭少女101的成员,影视经历就靠一部网剧铺底,结果凭着一部不太有人看过的电影

9月26日那天早上,第38届金鸡奖的提名名单刚一在官网公布,影视圈的群聊就炸开了锅。在最佳女主角的名单里,“段奥娟”三个字夹在宋佳和咏梅之间,感觉就像一块突然掉进热水的冰块——她是前火箭少女101的成员,影视经历就靠一部网剧铺底,结果凭着一部不太有人看过的电影处女作,竟然成了金鸡奖史上首位凭选秀出身角逐影后的候选人。

一时间,评论区顿时炸裂,有人挖出她在上海电影节的片段,夸她“眼神挺有表现力”,另一边则有人直呼“金鸡奖越来越没水平”。

但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爆冷”争议,从来不是“段奥娟配不配”那么简单,而是选秀艺人的转型困境、文艺片的生存尴尬,以及电影奖项“专业性”与“大众性”的撕扯,全都搅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爆冷”的三重反差:谁让提名成了“罗生门”?

没人否认金鸡奖偏爱文艺片,但这次的提名名单,还是把“小众偏爱”写得太直白了。最佳故事片的提名里,《好东西》、《小小的我》这些低成本、贴近生活的题材占了大多数,像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票房预期挺高的《哪吒之魔童闹海》都没怎么被提及。而让观众觉得有点难以接受的,反倒是段奥娟的名字,竟然超过了张子枫、赵丽颖这些公认的实力派明星。

这种不太合理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身份和资历差距太大。在内娱圈里,一直都有个“咖位鄙视链”,从选秀出身的艺人要想闯进电影界,基本都得从配角或一些类型片开始摸索。

孟美岐演《诛仙1》被吐槽“面瘫”,吴宣仪靠甜宠剧炒脸,即使是转型最成功的杨超越,也还在中小成本的电影里打拼。段奥娟倒是直接跳过“新人保护期”,跟金鸡影后咏梅、几次提名的宋佳同台比拼,这动作一步到位,连圈里人都觉得“来得太突然”。

让网友更摸不着头脑的,是这部电影的“隐身”状态。提名一公布那天,关于“《岁岁平安》还没上映”的话题还登上了热搜,直到红星新闻爆料说这片其实早在5月就拿到公映许可证,只不过只在重庆和上海举行过几场点映,才算勉强平息了“违规”的质疑。

不过,豆瓣上83条短评的数量,也显得挺尴尬——比起《酱园弄》光光就有几十万讨论,像《岁岁平安》这片简直就像“查无此片”一样。有观众还调侃说:“评委都看过的片子,普通观众连资源都找不到,这奖要是给谁看?”

实际上,金鸡奖一直没有把“大规模上映”看作是个硬性标准,像2004年第24届金鸡奖,《美丽上海》还没正式公映就被提名了最佳故事片,后来还拿了个奖呢。

当年《美丽上海》可是由王祖贤、郑振瑶亲临指导,剧本磨了整整三年,而《岁岁平安》则是重庆本土团队加学生主演,段奥娟也算是唯一的“知名演员”。这种“阵容不强、热度不高”的搭配,让人免不了怀疑评审那“扶新”的心思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二、段奥娟的“底气”:不是运气,是角色撞了人生

对于“资本运作”这个说法, 《岁岁平安》剧组的回应也挺有意思。制片人李骥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挺实在: 这部片子总投资还不到千万,发行费用也凑不出来,所以才一直没能上映。 而且,“奥娟”的片酬连个主演平均水平的零头都不到,拿她来做资本运作,简直说不过去。

这话倒也是真实的,剧组的工作人员透露,拍摄期间,连服装和道具都是向附近村民借的,段奥娟住的也是镇上的小旅馆,和剧组在一起三个月都没提出过什么特殊的要求。

段奥娟之所以能拿到这个角色,自归结起来就是“人生撞了剧本”。《岁岁平安》里的刘岁岁,是一个被重男轻女的家庭抛弃在农村的姑娘,既敏感又倔强;而段奥娟本人小时候也是父母离异,跟着奶奶在四川农村长大的。

臧连荣导演在上海电影节上提到,试戏的时候让她演“发现自己被遗弃”那一场戏,表现得很自然,没有哭腔也没有煽情,只是盯着远方发呆,突然眼圈就泛红了,那种“憋着劲的委屈”一下子打动了大家。

有消息说,为了拿下这个角色,段奥娟确实花了不少心思。2021年她跑去伯克利学音乐,刻意选了表演课,还参加了百老汇的音乐剧《近乎正常》,练习台词和肢体动作;到2023年,她加入了“星辰大海”计划,跟前辈学习镜头感觉,每天都写人物的小传。

拿到剧本以后,她专门跑到四川资阳的农村待了一个月,跟着那边的老人学方言,还观察她们说话时“嘴角往下撇的劲头”。在上海电影节展映的时候,有评委夸她的方言“完全没有违和感,连尾音拖沓都像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这种“沉浸式准备”在那些靠流量走红的艺人中其实不算多见。你得知道,她前两年刚跟原公司解约,音乐这块几乎停滞不前,发的单曲没有什么反响,综艺资源也大不如从前。

《岁岁平安》这次机会算是她主动争取的,试戏那会儿连妆都没化,随便穿了牛仔裤就去了。有工作人员爆料,拍摄的时候她一直拿着小本子记笔记,就连群演的走位也盯得紧紧的,“不像是来混个身份的,反倒像是怕出差错把饭碗丢了”。

三、舆论战背后:选秀艺人的“身份原罪”与85花的“奖项焦虑”

到第三天,关于争议的声音依然在发酵,段奥娟只发了一句“惊喜又忐忑,保持敬畏”,就没再多说什么了。可是,网友们已经吵出了两派,圈里的人也都暗中表明了态度。

支持她的粉丝觉得,这算是个“打破偏见的好事”。上海戏剧学院的石川教授看完视频后说,段奥娟的表现“毫无偶像包袱,情感非常自然流畅”,特别是在那场母女相认的戏里,她从冷笑变成颤抖,最后扑进对方怀中哭得那一段,层次感特别分明。

有人还翻出段奥娟的经历:一个农村姑娘通过选秀走红,到解约后遭遇转型困难,再凭借电影获得认可,这不就像个“励志故事”吗?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个关键:“选秀出来的艺人并不代表天生没有演技,只是还没遇到对的角色,也缺少愿意给她们试水的机会。”

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规则不明确”和“资历不足”上。有人还直接发了篇长文说:“最佳新人奖到底是干嘛用的?让刚拍完第一部电影的新人去跟资深演员争影后,这不是褒奖,而是打击。”

不少观众的不满源于“信息不对等”——评委看过完整影片,普通观众却连资源都找不到,这样怎么让人觉得这个提名有说服力?还有人提到85花的境遇:赵丽颖在《向阳花》里演了半年农村戏,杨幂在《酱园弄》里演民国姨太,结果都没提名,“难不成主流奖项就偏爱小众片?”

其实,85花的“奖项焦虑”早就不是头一遭了。刚摘得威尼斯影后的辛芷蕾算是85花里的“另类”,但大部分人还是陷在“视后强、影后弱”的怪圈中。赵丽颖拿过飞天奖,杨幂也有金鹰奖,但在电影方面始终没有太大突破。

这次金鸡奖没能提名到她们,正好映衬出转型电影这事儿的难度。有段奥娟的提名,其实反倒把这种“不公平”的感觉给放大了——大家不是怀疑她的演技,而是觉得“偏偏是她”。

挺神奇的是,圈子里的人看法比网友还细腻。有个经纪人在私底下说“评审太冲动”,也有导演觉得“早点打破论资排辈的老规矩”了。

有人翻出易烊千玺四次角逐金鸡影帝的经历,感慨“他也是转型,凭什么段奥娟不能”,反对的声音则指出“千玺有《长津湖》、《奇迹·笨小孩》铺底,段奥娟只有一部点映片”。到最后,这场争辩已经变成了“个人水平”与“行业规范”的较量。

四、金鸡奖的“转型阵痛”:文艺片的执念与大众的脱节

段奥娟这次的提名,基本上像是金鸡奖向自己发出的一份“挑战书”。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努力调和:一方面要维护“专业权威”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怕被人骂“脱离市场”,既想支持新人,又担心失去大众的信任。可这次的处理方式,明显没找着那个“最佳平衡点”。

评委们对“文艺片”的偏爱,早就皱着眉头藏不住了。去年第37届金鸡奖,《我们一起摇太阳》、《乘船而去》这些中小成本、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都蹭蹭拿了奖,今年更是越发明显,最佳女主角提名里,除了段奥娟之外,徐海鹏的《但愿人长久》也是只在小范围上映的文艺片。

评委会大概是想传达“好电影不看热度”的理念,但却忽略了普通观众的接受方式——没看过的电影,即使再专业,也很难引起共鸣。

要是你真用心留意,会发现评委“扶新”的心思也挺明显的。易烊千玺四次被提名影帝,周政杰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再加上段奥娟,这次提名里的“95后00后”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金鸡奖大概是想打破“老一辈垄断奖项”的局面,给电影圈带点新鲜血液。不过,扶持新人得讲究个循序渐进,结果让处女作演员一下子冲击影后,显得不太严谨。有位评论员说过:“鼓励新人可以设个最佳新人奖,直接让她争影后提名,反倒把她变成了靶子。”

这种“脱节”问题不是头一次碰到。比如2019年《红花绿叶》被提名最佳故事片,很多人都没看过;2021年《守岛人》获奖时,票房还不到一亿。金鸡奖一直强调“艺术性”,可电影毕竟不是“评委们自己搞的艺术”。

上一届金鸡奖,韩延在说“观众才是中国电影的太阳”的时候,现在想想更像是在敲警钟——没有观众支撑的奖项,再怎么专业也会变得没啥说服力。

更让人觉得尴尬的,还是那些规则里的“模糊地带”。金鸡奖明确说了“取得公映证就能参赛”,但没详细说明“点映多少次算正式上映”。比如,《美丽上海》当年提名的时候,至少在电影节上放映过三轮,而《岁岁平安》则只有上海电影节的一场首映和重庆几场小范围的点映。

有人建议说:“要不就明确规定‘上映达到10天以上’,要不就把那些未正式公映的影片划到专门的单元里。要是继续搞得模糊不清,反而会损害整个机构的信誉。”

五、争议落幕?不,是选秀转型与电影圈的“和解开始”

在这场争议中,最无辜的可能还是段奥娟 herself。她没有靠炒作,也没请水军,就凭一部小投资的电影获得了认可,却被拖进了“规则之争”的漩涡里。有网友还翻出了她在上海电影节的采访,问她“怕不怕被骂为了跨界赚钱”,她笑着答:“怕,但更怕辜负角色。”放到现在来看,这话似乎多了一份宿命的味道。

其实,从选秀出身走向电影圈,向来都挺不容易的。早些年李宇春、张靓颖,拍电影多是“点缀一下”或者“友情出镜”,到最近几年,孟美岐、杨超越才敢接主演,但都还没完全摆脱“流量脸”的标签。这次段奥娟的提名,虽然有争议,但算是给选秀主播们敲开了一扇小门——至少说明,只要你愿意静下心去磨炼演技,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资本光环,专业的奖项也会愿意给你一份认可。

其实,金鸡奖这次“冒险”未必算坏事。它揭露了电影圈里的“老毛病”:对选秀出身艺人的偏见、对文艺片的偏袒,以及规则上的模糊不清。争议越闹越大,有评审甚至透露,“下次可能会考虑增加观众评委的席位”,也有人建议“建立影片公开放映渠道”,让提名的影片能在电影节期间线上展示。这些变动,可能比获奖本身还更具意义。

关于“85花全军覆没”的遗憾,倒不用太过放在心上。辛芷蕾刚拿到威尼斯影后,说明85花确实不是没有实力,只是缺少合适的角色和机会罢了。赵丽颖的《向阳花》、杨幂的《酱园弄》,说不定下一回就会被更多人注意到。这电影奖项从来不是什么“一次成功就能定格”的事情,一时落选总比凑数提名来的更有面子。

现在再回头看这次“爆冷”事件,倒像是一场“双向学习”:观众们学会了别拿“身份标签”来否定演员,金鸡奖也意识到,“专业性”得结合大众的理解;而段奥娟用一个提名告诉大家,靠演技,出身选秀的艺人也可以在电影圈站稳脚跟。

11月的颁奖典礼上,段奥娟也许拿不到影后,但这次争议已经为她增添了一层“特别的光彩”。如果金鸡奖能借此机会澄清规则,把“艺术性”和“大众化”的关系理顺,才是真正的“互惠互利”。毕竟,奖项的价值就是让优秀的电影能被更多人看到,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来源:宠咖阁sw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