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刚在手机上给迟到10分钟的外卖点了“配送超时”投诉,系统秒弹“已受理,将对骑手罚款”;半小时后,领导在工作群@你“今晚加班改方案”,你秒回“好的收到”,手指悬在输入框上,连“能不能明天”都不敢问。
你刚在手机上给迟到10分钟的外卖点了“配送超时”投诉,系统秒弹“已受理,将对骑手罚款”;半小时后,领导在工作群@你“今晚加班改方案”,你秒回“好的收到”,手指悬在输入框上,连“能不能明天”都不敢问。
这不是某个瞬间的偶然,而是当代人的日常:在消费世界里当“甲方”,在现实世界里当“乙方”;在虚拟界面上重拳出击,在真实关系中唯唯诺诺。我们像被按了快进键的演员,刚在“用户至上”的舞台上谢幕,转头就换上“打工人”的制服上台,连情绪切换的间隙都没有。这种精神上的“双标”与分裂,正在悄悄重塑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即时掌控感”的狂欢里,一步步滑向“真实无力感”的深渊。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像“被惯坏的孩子”?打开外卖APP,能因为“葱花香菜放多了”给商家打一星;点开购物软件,能因为“快递包装有褶皱”找客服要补偿;就连打网约车,司机晚到3分钟,投诉按钮就忍不住想按下去。这种“用户至上”的快感,像廉价的糖,让我们越吃越上瘾。
但AI说得戳心:这根本不是什么“权力”,只是平台设计的“流程化权力”。你以为的“掌控”,不过是在平台画好的框里跳舞。外卖差评、退货投诉,这些动作之所以“低风险、即时生效”,是因为平台早就把后果算好了——骑手罚款、商家扣分,这些代价被转嫁给了更弱势的群体,而你永远碰不到平台规则的核心。就像你可以给外卖打分,却改不了骑手必须在30分钟内跑完5公里的算法;你可以给网购差评,却改不了商家被平台抽成20%的命。
更狠的是,平台用“即时反馈”给我们下了“心理钩子”。点外卖能看实时轨迹,付款后秒出订单号,客服回复快过对象回消息——这种“按下按钮就有回应”的感觉,会让大脑产生条件反射:只要我想要,就该立刻被满足。时间久了,我们会越来越依赖这种“按钮式权力”来确认自己的存在,甚至把“被秒回”当成一种基本人权。
但现实世界从来不是“即时反馈”的游乐场。你给领导发消息,他可能半天不回;你向伴侣提需求,他可能说“改天再说”;你为社区提建议,得到的回复可能是“走流程”。当“即时满足”的预期撞上“现实延迟”的墙壁,愤怒就会炸开——就像小孩子得不到糖就哭闹,我们不过是长大了的“巨婴”,把平台惯出来的脾气,撒在了真实世界里。
有趣的是,我们在消费世界当惯了“甲方”,转头就成了现实中的“乙方”。上班时,老板画的饼比外卖还大,你不敢说“不”;家庭里,父母催婚催生,你不敢反驳;就连对自己,都忍不住骂“为什么这么没用”。这种“乙方感”像紧身衣,勒得我们喘不过气,而它的根源,比我们想的更扎心。
第一层是权力的结构性不对等。你以为的“努力就能改变”,在资本、传统权威、人际网络面前,可能连个响都听不见。骑手想少送几单,平台说“不送就扣钱”;员工想涨工资,老板说“爱干不干”;年轻人想买房,房价说“再努力十年吧”。这种“你说了不算”的无力感,不是因为你不够强,而是因为你站在权力链条的最底端,连“投诉”的资格都没有——你总不能给老板打差评吧?
第二层是反馈链路被拉长到绝望。消费时,你花100块买奶茶,立刻能喝到甜;但现实中,你加班三个月,可能连句“辛苦了”都换不来。努力考研,成绩要等半年;认真工作,升职要等三年;对一个人好,可能永远等不到回应。这种“付出看不到回报”的钝刀子割肉,比“即时拒绝”更磨人。我们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不知道洗没洗干净,只能一直洗,直到累瘫。
第三层是隐秘的情绪劳动。你以为“乙方”只是干活吗?不,还要表演“乙方的样子”。上班时要对客户笑,哪怕心里骂他“傻X”;回家要对父母装开心,哪怕刚被领导骂哭;谈恋爱要当“情绪垃圾桶”,哪怕自己早就崩溃了。这种“戴着面具生活”的消耗,比体力劳动更累——你要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把“别人期待的样子”端出来,时间久了,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这三层困境叠在一起,我们就成了“精神分裂患者”:在消费世界里张牙舞爪,在现实世界里缩成一团。就像有人说的:“我在网上是喷子,在公司是孙子,在家是孝子,唯独不是我自己。”
这种“甲方思维”和“乙方感”的分裂,不是小事,它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情绪、关系,甚至整个社会的协作能力。
最直接的是情绪结构的扭曲。我们变得越来越“双标”:对服务员凶得像老虎,对老板怂得像老鼠;在网上骂别人“玻璃心”,自己却因为一句话emo半天。这不是“坏”,而是“被扭曲”——平台让我们习惯了“低成本发泄”,现实却让我们学会了“高成本压抑”。结果就是:在安全区里横冲直撞,在关键处噤若寒蝉。就像有人刚在网上骂完“职场PUA该死”,转头就对领导说“您说得对”,这种“分裂”会让内心越来越拧巴,一边愤怒,一边无力,最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更可怕的是关系模式的退化。平台教会我们“用评价解决问题”:不满意就差评,不合适就拉黑,不开心就退出。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正在入侵我们的亲密关系和职场合作。情侣吵架,不想着沟通,直接说“你这人不行”;同事合作,有分歧不想着协商,直接说“我不干了”;朋友有矛盾,不想着解释,直接拉黑断联。我们越来越像“关系里的差评师”,只会打分,不会相处;只会退出,不会修复。
最根本的是社会协作能力的弱化。当每个人都想当“甲方”,没人愿意当“乙方”;当每个人都想“即时满足”,没人愿意“长期投入”,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你给外卖差评时,没想过骑手可能要赔一天工资;你骂“政府办事慢”时,没想过政策落地要协调多少利益;你说“这社会没救了”时,没想过自己也在“躺平”。我们越来越擅长“站在岸边骂游泳的人”,却忘了自己也是水里的一员。结果就是:没人愿意为公共事务发声,没人愿意为集体利益妥协,最后每个人都被困在“孤岛”上,对着空气喊“救命”。
那么,我们真的只能在“甲方”和“乙方”的夹缝里窒息吗?其实AI早就给了答案:关键是“分清被迫与主动”,找到自己的“影响圈”。
第一步,先撕掉“平台给的标签”。当你想给外卖打差评时,停一秒:“我是真的不满意,还是被‘即时反馈’惯坏了?”当你不敢跟领导提需求时,问自己:“我是真的没能力,还是被‘乙方感’吓住了?”平台让我们以为“权力=差评”,但真实的权力是“改变能改变的事”。你改不了骑手的算法,但可以给他一句“辛苦了”;你改不了领导的脾气,但可以试着说“这个需求我需要两天时间”。别让平台定义你的“强弱”,你自己说了才算。
第二步,记录“被迫与主动的选择”。拿个本子,每天写:“今天哪些事是我被迫做的(比如加班),哪些是我主动做的(比如给朋友打电话)。”一开始你会发现“被迫”占满了本子,但慢慢你会找到“主动”的缝隙:哪怕只是“今天没对服务员发脾气”“主动跟父母说了句‘我累了’”,都是在夺回自己的主动权。就像种一棵树,先从播下“主动”的种子开始,总有一天会长成大树。
第三步,从“评价者”变回“参与者”。平台教会我们“当评委”,但现实需要我们“当选手”。亲密关系里,别总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试着说“我希望我们能这样”;职场里,别总说“这破工作没法干”,试着说“我有个改进方案”;社会事务里,别总说“这社会烂透了”,试着做一件小事——哪怕只是给社区提个垃圾分类的建议。评价很容易,但参与很难;退出很简单,但坚持很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别再当“消费巨婴”,试着当“现实成年人”。消费世界的“甲方”是平台卖你的幻觉,现实世界的“责任”才是你真正的权力。你可以给外卖打差评,但也要知道骑手的辛苦;你可以享受“用户至上”,但也要明白“权利和责任是一对双胞胎”。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嘛就干嘛”,而是“知道自己要干嘛,并且敢去干”。
说到底,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困境,不是“甲方”和“乙方”的分裂,而是忘了“成年人”该有的样子——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能和别人好好说话,能为想要的东西慢慢努力。平台给的“即时掌控感”是止痛药,但治不了病;只有走进现实,分清“能与不能”,守住“该与不该”,我们才能从“精神分裂”的泥沼里爬出来,活成一个“完整的人”。
毕竟,生活不是外卖订单,没有“即时评价”,但它有一个好处: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重新下单”——这一次,别让平台替你选,你自己填地址,自己写备注,自己走向那个“真实的未来”。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