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互联智慧健康管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5年河南省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暨主动健康科普技能提升培训会,成功搭建起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让前沿的医学智慧与生动的科普实践在此深度融合。
□记者 安伟 梁露露 杨璐 实习生 陈俐颖 文 记者 王晓伟 图
秋意正浓,智慧汇聚。
9月27日,一场以“主动健康,科普创新”为主题的学术和科普盛宴在郑州举行。
“健康多巴胺”拉满,为健康河南建设播下新的种子。
这场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互联智慧健康管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5年河南省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暨主动健康科普技能提升培训会,成功搭建起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让前沿的医学智慧与生动的科普实践在此深度融合。
领导致辞环节,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互联智慧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王成增主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杰在致辞中指出,作为河南省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积极探索“医防融合、科普先行”服务新模式。
目前,该院已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形成院内院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格局,通过“百名专家进社区”“健康大讲堂”等活动,开发优质科普资源、培育专业科普队伍,为提升全省居民健康素养发力。
他表示,本次会议是推动全省慢病防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将助力各方共同探索慢病防控新路径,创新健康科普新模式,为构建更完善、高效、普惠的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支撑。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处处长马高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的五类慢病防治工作纳入健康中国行动。
他介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连续五年将重大慢病防治行动纳入年度十大重点工程,依托慢病防治网络、以项目为牵引夯实基层网点,一体推进防控工作并形成良好格局,目前全省人均期望寿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30—70岁人群因自然慢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学术研讨环节,多位国内顶尖公共卫生专家带来了内容丰富、视角前沿的主题报告,分享慢病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策略。
学术研讨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处副处长程铭、健康管理医学部副主任丁素英主持。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彤教授深入解析了“膳食模式与慢性病的关联”。他基于在山西省的研究发现,高盐、高脂肪等不良膳食模式显著增加慢病风险,并创造性提出“植物性饮食金字塔”建议,为通过合理膳食预防多种共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李歆教授则聚焦政策层面,探讨了“创新抗癌药物医保政策对癌症治疗可及性与经济负担的影响”。他肯定了国家谈判政策对促进用药公平的积极作用,并从“三医联动”、优化医保准入、创新支付方式等角度,为完善抗癌药物政策提出了四条宝贵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岩教授引入了先进的“仿真模型”概念,生动地将其比喻为“健康和疾病的预报”。他以慢性肾脏病筛查为例,演示了如何利用该模型评估防控策略的成本效果,为政府制定科学、经济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强大工具。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毛振兴教授聚焦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三病共防’”。他深入剖析了三种慢病间的紧密关联与共同驱动因素,并系统性地提出了涵盖“三级预防”、监测网络和保障体系的综合防治策略,为应对这一复杂的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了全面框架。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主任王丽敏围绕《健康科普助力主动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展开专题分享。
王丽敏介绍,主动健康是新型健康理念与医学模式,核心是强调个体在健康维护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主动参与、预防干预和持续自我管理,激发并提高人体自我修复、自组织与自愈力,实现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变,降低医疗成本。
当前,中国腹型肥胖患病率飙升、各类慢性病高发、不健康生活方式盛行等问题不容忽视。而健康科普正是落实健康理念的有效途径,既能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减轻慢病医疗负担,更能为健康中国建设与主动健康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下午的“主动健康科普能力提升作品展示”环节将会议推向高潮。22部由医疗卫生从业者精心创作的科普作品同台竞技,展开激烈角逐。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郑东院区护士长郭林林主持活动。
“俺的娘,食物可不能代替降压药!”9月27日下午,来自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选手聂松林和王真的创新演绎,带来豫剧科普短剧《“高老太”饮食记》。
旦角清脆的腔调一响,丑角诙谐的步法一亮,瞬间点燃全场。表演者将健康知识融入唱念做打,引得在场河南人“血脉觉醒”,唱念有板有眼,豫韵十足。现场掌声雷动,反响热烈。
“您这不是人上长个结节,是结节上长个人啊。”舞台上,一人捧哏,一人逗哏,濮阳油田总医院付杨林、秦丽娜带来的健康科普作品《肺结节别纠结》,以相声的形式讲解了肺结节的小知识。
“大胆!我乃食管癌魔,尔等凡人你待如何!”舞台上,“哪吒”“太乙真人”现场降妖伏魔,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佩霞、关文勤、柴彤辉、王晓芳带来的健康科普作品《热辣滚烫之“食”在危险》,以情景剧的形式讲解了食管癌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作品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新颖多样,充分展现了河南医务工作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的卓越能力。
“吃饭时要科学合理,少吃盐多吃菜健康身体。”只见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张完院区大周庄行政村的家庭医生周子才手持鼓槌,站定台前。
伴随着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的鼓点,周子才用地道的乡音唱出了疾病防治的“黄金法则”。歌词朴实无华,却句句说在老百姓的心坎儿上:“到老年要有个好身体,我说这些话你要是不信,三十年以后有好坏之分!”
这充满泥土气息的真挚提醒,配合着豫东大鼓的独特韵味,引发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是医生,走出诊室,把健康知识送进千家万户”的条幅更是写出了他作为基层医生的心声。周子才医生扎根基层36载,曾在第二届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总决赛上荣获“基层健康科普达人”金奖。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医生,周子才的健康科普脚步从未停歇。截至目前,他已走过9个乡镇、100余个村庄,让实用的健康知识走进了乡村角落。他希望,通过健康科普,全县老百姓都能听到科普的声音,让健康理念传入千家万户。
河南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带来的《热情的陷阱》荣获全场最高分。该作品创新性地将慢病防治主题与河南豫剧融合,以更吸引人的形式提升健康信息的传播效率和接受度。
参演选手蒋家政表示:“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下,健康科普工作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特别是信息获取有限的老年群体。”
在评委点评环节,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张强表示,选手带来的健康科普作品都已经很成熟,希望在创作健康科普作品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重视科普的科学性,所有的内容都应该有权威的来源。健康科普作品中带来的建议是具体的、可行的、易操作的。不论作品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王丽敏点评道,这次比赛的节目覆盖人群广,从儿童到老人;内容全,包括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以及健康生活方式;传播形式地方味道很浓厚,有豫剧、豫东大鼓、三句半等。“我发现还有特别好的一点,很多选手在辟谣,扭转老百姓的认知误区。”
历经一下午的精彩展示,最终评选出表演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这些优秀作品不仅是科普创作的成果,更是推动“主动健康”理念落地生根的鲜活载体。
当皎月遇见本草,让思念与健康同步抵达!中秋佳节将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大河健康报共同推出医媒联名款药食同源养生月饼,帮您把承载着月光般的温柔祝福传递给亲朋好友!
这盒月饼,由医院营养科专家全程监制,媒体溯源团队直采原料,让您品味的不只是月饼,更是看得见的真材实料。
每盒月饼里面,包含4种口味:莲蓉蛋黄、山药南瓜、枣蓉茯苓、黑芝麻桑葚,每一味药材都在讲述大地的故事,每一口酥香都在传递健康的温度。
这个中秋,让健康成为最潮的团圆礼
1.(选择其一即可),选择保存图片
2.打开抖音App选择左上角“”,如下
来源:大河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