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有些人的人生啊,就像一锅老汤,你怎么打捞,捞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李治这个皇帝,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常被说成“窝囊”,一副被武则天骑在头上的样子。可你要真说他啥事都干不了,那又像是在黑白里找彩虹——不太准。我有时候琢磨,这人要是软弱到家,怎么能撑起半个世纪的
李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话说,有些人的人生啊,就像一锅老汤,你怎么打捞,捞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李治这个皇帝,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常被说成“窝囊”,一副被武则天骑在头上的样子。可你要真说他啥事都干不了,那又像是在黑白里找彩虹——不太准。我有时候琢磨,这人要是软弱到家,怎么能撑起半个世纪的太平日子呢?咱不如捋一捋他那跌宕的皇帝路,看看这锅汤里到底加了几味料,靠不靠谱。
刚开始李治做皇帝的那些年,日子其实挺不好过的。他爸是李世民,老唐太宗。你说,这儿子顶着爹的名头登基,压力能小吗?朝堂上坐着一堆老臣,长孙无忌是亲戚还掌权,褚遂良出口就是天花乱坠,各种说不。李治夹在中间,像个新来的学生,老师和学长都盯着他,桌上还剩半个包子都不敢动。
有人说他像清朝小康熙,“身边总有几个鳌拜”,一开口就有人替他定主意,连批奏章都得让人凑在一旁看着。你要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这日子可真不容易——外面风雨,里面也压着呢。可李治并不是个一味忍气吞声的主儿,只是他小时候多病,性格安静,有啥不顺心的,也都忍着,一顿饭吃个半饱,事儿留到明天再说。
谁都知道,做皇帝这碗饭,装一肚子委屈没用,关键时候得有狠劲。而李治那狠劲,其实就在他壮年以后的那几年爆了出来。说起武则天,其实她刚进宫时也不过是个妃嫔;后来李治生了病,身体越来越虚,他要把事情慢慢交给她,朝里就开始人人紧张。旁人都说皇后太能干了,这皇帝是要被“媳妇管死”了。这也挺像寻常家庭,谁主外谁主内,一时间风声鹤唳。
但你仔细想,李治是真蠢吗?怎么可能。长孙无忌再怎么是老臣,他毕竟插手太多,一旦被皇帝盯上,身家性命都悬着。李治先是“换老婆”,王皇后不得宠,改立武则天,大臣们议论纷纷,他还是硬着头皮过关。有些事,只能自己做主,软是不软,压力全顶在自己头上。紧接着,许敬宗、李义府等这些新近小人物,开始“蹿红”,李治也逐步借他们之手打击权臣。长孙无忌最后落了个凄惨结局,褚遂良也被贬到天边去了,还不是因为皇帝找准了时机,不声不响一锤定音。
说起来这些宫廷大戏,明面上都是刀光剑影,其实看得清楚的,都知道人性最难猜。李治其实很懂权力游戏,只是不像他爸李世民那样杀伐果决,也不像武则天那般雷厉风行。他有自己的节奏,慢慢把棋盘布满了自己的棋子。有人觉得这是“婆婆妈妈”,其实你生活里见过犹豫不决的长子,最后一锤定音把家底全端了,这事也不是少数。
朝堂大权被重新洗牌以后,武则天势力崛起。李治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武则天帮着处理政务,慢慢学会了怎么插手、怎么定事。等到李治去世时,唐朝的宫廷已经不是老门阀的天下了。你说是他自己“造孽”,替武则天打开大门,也对。可要不是先他发力,把老权臣清理,武则天也没那么容易“一统江山”。两口子这一唱一和,既是命运,也是选择,有时候夫妻间的事,还真说不清谁帮了谁,谁拖了谁的后腿。
军功那一摊,大家都爱说李治“被遗忘的英雄”。唐朝疆域在他手里一天一天地变大,安西、天竺、东北亚都旌旗飘飘;苏定方带兵打高句丽喊杀不止,王玄策西征印度像打秋风一样溜达。你说那是将军的本事,也对;但皇帝要是没点魄力,哪能容这些将军做事?要是真是个整天窝在后宫喝药吊命的主儿,谁敢指望他定乾坤?
那时候世界遥远得很,欧洲人压根不晓得东亚天边有个大唐皇帝,但风声还是从丝绸之路刮过去了。唐朝人去天竺打仗、赶突厥到欧洲边上,外头又说什么“黄祸”,听着是吓唬人的,其实仔细想,也是一种夸赞。毕竟李治那会的中国,气势上真说得上“万国来朝”,这点谁都挑不出毛病。
可笑的是,等李治死了,后世的笔杆子个个都不愿意给他加彩。尤其是武则天做了女皇,她当然不希望大家觉得前夫功劳太大,不然自己登基就“名不正言不顺”。子孙登基,也是一样不敢吹父亲的牛。你说李治能“平平无奇”吗?更多时候是被政治需要给打压了。历史这碗汤,赢家最后味道最重,谁还管你底料里放了多少盐?
至于说李治是不是个“非主流皇帝”,一句话说不完。有人说他把武则天养成了对手,有人觉得他借助武则天才实现了自己的权力“新政”。其实夫妻间的协作,权力场上的角力,哪有那么简单的黑白判断?就像家庭谁管账、谁开门,皆有分寸,套进帝王家里,写成段子也不过这样。
最后你要问我李治“算不算有担当”?我真觉得,这个人物也许不是最光鲜的那个,但他绝对不是历史里被动挨打的棋子。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有脑子懂得趋利避害”,只是身子骨不硬朗,晚年被媳妇抢了风头。也许李治这一辈子最大的本事,就是在一堆人看他“软”时,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顺着波浪前行。唐朝的黄金时代,未免没有他那些不动声色的铺垫。后人你怎么看他,都透着一份复杂。
有句话说得好:“历史其实都是活人的选择。”你要是站在李治的角度,夹在天子、权臣、老婆和儿子之间,他也许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极限。谁是棋手谁是棋子,谁主沉浮,有时候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就是这样,思来想去,总让人回味。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