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酶替代到细胞基因,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亮出罕见病全链条布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6:17 1

摘要:当“罕见病”三个字出现时,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离自己很远”—— 然而一组数据将打破这种认知:循证数据保守估算,全球罕见病患病率约3.5%至5.9%,意味着至少2.6亿人正被这类疾病缠绕。在中国,罕见病确诊患者已超2000万,而更庞大的患者群体或仍被误诊为普通疾

当“罕见病”三个字出现时,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离自己很远”—— 然而一组数据将打破这种认知:循证数据保守估算,全球罕见病患病率约3.5%至5.9%,意味着至少2.6亿人正被这类疾病缠绕。在中国,罕见病确诊患者已超2000万,而更庞大的患者群体或仍被误诊为普通疾病、隐没在人群中,且近70%的患者在儿童期发病1。

“罕见”从不是“无关紧要”的代名词。作为全球最大的诊疗难题之一,罕见病最令人痛心的困境莫过于“无药可医”。

目前已知的10000余种罕见病里,能找到有效治疗药物的不足10%2,以低磷酸酯酶症(HPP)为例,这种罕见遗传性代谢病,因患者体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天缺失,代谢底物不断蓄积,像一把钝刀切割着全身系统。对婴儿来说,它更是致命威胁;多数患儿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就可能夭折,若未得到治疗,近半数活不过1岁3。

9月19日-22日,聚焦在慢病与罕见病的早期科研突破,“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上全球顶尖科学家、临床专家、产业领袖与创新企业代表齐聚,携手搭建研发生态、探寻科学破局之道。这场聚会,不只是一场行业交流,更是为2000多万中国罕见病患者,乃至全球数亿受困者,寻找希望的关键一步。

01、破局早期研发以疾病认知和患者参与提升试验设计

3岁的“小光”因腹部白斑被误诊为白癜风,半年药膏治疗无效后,频繁抽搐又被当作普通癫痫处理,直到肾脏出现肿瘤才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TSC),一年宝贵的治疗时间已悄然流逝。这种令人心痛的诊疗历程,正是全球罕见病药物早期研发困局的缩影:疾病认知匮乏、发病机制不详。

当疾病本身处于认知盲区时,针对它的药物研发从源头就失去了启动依据。罕见病因表型异质性高,临床对其特征性症状、典型病程及鉴别诊断要点的认知不足,导致疾病易与常见病混淆,进而出现高误诊率、长确诊周期的问题,难以形成系统的疾病认知体系。

而若疾病的致病根源难以明确,便很难研发出精准靶向病灶的治疗手段。多数罕见病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且难以通过规模化研究解析致病突变、关键分子通路或环境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导致研发缺乏明确的靶点方向。

早期研发阶段不仅决定了后续管线是否具备“差异化竞争力”,更直接影响了能否有效解决临床上的未满足需求。

“破解困局的核心在于同步推进’强化疾病认知’与’优化患者参与’。”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罕见病药物研究及产品开发负责人Seng Cheng 博士的观点直指问题关键。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阿斯利康通过科学基建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双轨策略,为罕见病早期研发开辟新路径。

从疾病认知维度,全球各地的生物样本库建设构成了科学突破的坚实基础。

例如,英国建立的生物样本库有超过5万例的罕见病患者生物样本。通过与该生物样本库的合作,阿斯利康可以通过对患者细胞层面的细微变化进行分析,如特定致病基因的表达特征和疾病进展的分子标志物,这一样本库为精准靶点的发现和药物机制的解读提供了关键性的数据支持。

目前,这种成功的模式正迅速在中国落地——阿斯利康正与国内顶尖的学术机构和医疗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本土化的生物样本库。此举旨在针对性地解决中国患者群体的特异性认知问题,为罕见病早期研发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Seng Cheng博士(左)、Gianluca Pirozzi博士(右)

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罕见病药物临床开发、注册及患者安全负责人Gianluca Pirozzi博士表示:从患者参与维度,阿斯利康坚信必须将患者需求洞察贯穿于罕见病新药研发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尤其是在早期研发阶段。

药物研发启动前,阿斯利康会主动收集患者意见,明确患者的核心需求——例如了解患者希望药物改善的具体症状、对用药便利性的期待等,以确保研发方向从源头贴合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避免“为研发而研发”的现象。

进入目标产品特征(TPP)创建阶段,阿斯利康不仅关注科学和临床维度,还会重点评估“项目对患者的重要性”——例如分析该试验药物能为患者解决哪些未被满足的问题(如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以及能带来哪些独特获益(如减少住院频率),确保产品设计以“患者获益”为核心导向。

研究方案设计阶段,阿斯利康创新性地引入患者报告结局(PRO)与照料者视角,使方案设计更具温度与实用性。一方面,方案设置由患者或其照料者直接评分的指标(如生活功能改善、用药不适缓解情况),而非仅依赖临床医生的客观评估,以真实反映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感知;另一方面,考虑到照料者与患者日常接触密切,其对患者需求的理解可能与临床医生存在差异(如更了解患者用药便捷性的痛点),阿斯利康会主动收集照料者意见以优化方案细节。

在早期临床研究启动前,阿斯利康独特的“PFC Patient Friction Coefficient/患者摩擦系数”项目,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一对一沟通,评估研究方案的“患者负担”——例如访视时间是否过长、样本采集频率是否过高、检查项目是否繁琐等;根据反馈调整方案,降低患者参与门槛,确保更多符合条件的患者能够参与早期研究,同时提升研究数据的真实性。

而罕见病研究的核心卡点,始终绕不开临床数据的稀缺;在这一难题的破解中,中国正成为打破桎梏的关键力量与核心驱动力。

02、中国力量崛起政策与创新能力双轮驱动下的全球研发动力

中国已在全球罕见病研发格局中扮演“创新孵化器”和“临床加速器”的双重角色。

一方面,中国庞大的罕见病患者基数,充足的患者资源能加速临床试验推进,为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验证提供关键支撑。全球多中心临床三期试验中入组速度远超欧美;数据质量国际领先。

另一方面,罕见病治疗在中国国家顶层建设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等简化审批流程,缩短研发周期。

国家卫健委已先后发布两批共 207 种《罕见病目录》为企业研发方向提供明确指引;

超过90种罕见病已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大幅提升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

国家药监局(NMPA)推出审评加速机制,缩短IND审评时间至30天,助力罕见病创新药更快落地。

在这一进程中,深耕中国三十余年的阿斯利康率先洞察机遇并积极布局。

首当其冲,便是推进全球与中国临床研究同步。目前,其中国研发管线项目已实现与全球100%同步,其中早期研发项目的占比更是高达23%。

具体来看,阿斯利康已经在上海北京设立两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已承担了全球临床研发的加速器、基础研究的科学引擎、创新孵化器的战略角色,在领导部分全球临床研发的基础上,全面加速与中国医药研发生态圈的合作。在罕见病领域,中国全面参与全球三期试验、力争在中国同步上市新药更早惠及中国患者。

目前,阿斯利康全球上市的7款罕见病创新药中,已有3款惠及中国大陆患者。作为全球罕见病领域的领军企业,阿斯利康以实际成果践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坚定承诺。

“下一步将以深化本土医疗合作、拓展罕见病治疗领域、强化研发转化为核心,加速‘基础研究-临床转化’。”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罕见病药物临床开发、注册及患者安全负责人Gianluca Pirozzi博士的表态,勾勒出未来蓝图。

在本土合作方面,阿斯利康罕见病研发团队正在推进与上海华山医院(神经科罕见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科罕见病)建立疾病卓越中心的合作。依托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患者队列与诊疗经验,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需求的快速对接。

在临床转化方面,转化医学基金与患者为中心的病例选型则成为研发转化的重要抓手。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的“转化医学研究基金”已赞助多个项目,未来将持续支持早期药物靶点验证、转换医学项目等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在中国药监局批准的十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罕见病”关爱计划“中,阿斯利康有两个项目入选,未来还将通过这一模式让临床研究更贴合患者实际需求。

此外,2025年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启动了“阿斯利康全球慢性病和罕见病研发中国博士后奖学金”,还将从人才培养层面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长期支撑。

03、创新疗法下一道治愈罕见病的曙光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酶替代疗法为患者点亮第一缕希望,到2000年后补体抑制剂实现补体系统靶向阻断,罕见病治疗领域的每一步跨越都在改写患者命运。

如今,细胞和基因疗法的成熟,更让“治愈”这一终极目标变得触手可及。

2020年收购瑞颂制药(Alexion),让阿斯利康一举确立了在全球罕见病领域的领先地位。补体系统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其失调正是诸多罕见病的致病根源。基于此,阿斯利康构建了覆盖C5、C3、D因子、P因子和H因子的五大补体平台,针对不同靶点特性匹配单抗、口服小分子、VHH 纳米抗体及靶向肾脏融合蛋白等多元药物模态。这一布局以靶向C5蛋白的创新疗法为核心,创新药物依库珠单抗与长效制剂瑞利珠单抗通过抑制补体系统过度激活,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等罕见病带来了革命性治疗方案。

酶替代治疗领域,阿斯利康深耕内分泌代谢类罕见病。针对低磷酸酯酶症(HPP)这一致命性婴幼儿代谢病,其酶替代疗法阿司福酶α(未在中国大陆上市)通过补充患者缺失的碱性磷酸酶,逆转骨矿化缺陷。

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出现使得许多难治性疾病的“治愈”成为可能,其最显著的优势在于通过较短的治疗周期,获得长期稳定的临床疗效,或将从根本上重塑罕见病治疗格局。

罕见病80%为遗传性疾病,细胞和基因疗法能从病因层面干预疾病,远超传统对症治疗,未来有望为重症罕见病(如基因缺陷类疾病)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这也让阿斯利康将其定位为“中国创新研发的核心方向与重要增长极”。

2024年国家药监局《罕见病基因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发布,从政策层面为临床研发提供了精准指引;中国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则能快速完成“概念验证”并积累人体试验数据,双重赋能下,阿斯利康在该领域的研发进程持续加速。

目前,阿斯利康正推进近10个罕见病临床三期开发项目,覆盖罕见血液和肾脏疾病、罕见骨骼病、代谢及内分泌疾病、罕见心肌病和淀粉样变性、罕见神经性疾病以及罕见肿瘤。

正如Seng Cheng(郑承兴)博士所言,中国拥有大量高潜力生物医药初创企业,且具备优质技术储备,未来将成为全球基因和细胞治疗研发的重要参与者。

阿斯利康正加快开放协作深耕本土创新,通过多元合作持续挖掘医药研发的协同价值。比如,并购亘喜生物,快速切入细胞治疗赛道;领投中国尧唐生物B轮融资,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在罕见病中的应用。后续,这类“强强联手”还将不断扩容,持续为阿斯利康的罕见病全球研发版图注入本土创新活力。

亲历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现场,我们清晰触摸到科学突破的温度——正为每一种“罕见”织就细密坚实的生命保障网。而阿斯利康也以创新为笔,在健康中国蓝图上,镌刻下罕见病突破的全新刻度。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