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为了保密,印刷厂对外叫“永兴印刷公司”,也称“永兴印刷局”。由华北新华书店的印刷专家王显周担任经理。王显周被赞誉为“人民出版家”。
人民日报邯郸创刊地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
该报印刷厂是来自于太行新华日报印刷厂、晋冀鲁豫军区印刷厂、太行新华书店印刷厂的职工。
当时为了保密,印刷厂对外叫“永兴印刷公司”,也称“永兴印刷局”。由华北新华书店的印刷专家王显周担任经理。王显周被赞誉为“人民出版家”。
印刷厂最初有职工50多人,1948年时有职工80多人。设机器房、校对科、刻字房、铸字、打版等部门。
1946年7月,内战全面爆发,《人民日报》编辑部以及印刷厂奉令撤到武安县伯延镇南文章村。由于敌机不断骚扰,为了安全起见,三个月后,又奉令转移到武安西部山区石洞乡。
人民日报排版车间
《人民日报》编辑部在河西村,印刷厂在距河西村约二里多路的田二庄村。
当时,印刷厂的厂部在田二庄村的老乡家里,排字、打版、铸字、刻字、校对等在村外的一座庙里,印刷车间则在石洞村。每天夜里,印刷车间接到从田二庄村送来的铅板上机开始印报。印报车间仅有一台旧的对开印刷机和八、九个工人,每天印报两三千份已经达到饱和。
1947年春天,为了防敌机轰炸,厂部决定在庙西边山沟里打了六个窑洞,把排字、打版搬到窑洞内。同时印刷厂又多了一台机器,使印报机增加到两台,提高了印刷的能力,发行量已经接近了一万份。后来四个窑洞全被特务放火烧毁了。
人民日报排版员
当年9、10月份,印刷车间搬到了田二庄村,结束了印刷厂分住两村的情况。
印刷厂又请武安县磁山大成铁工厂帮助制造了一台机器,这台在战火中制造出来的机器虽然性能上并不是特别好,但在设备奇缺的当时对增加报纸的印刷量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大缓解了印报紧张的困难。
永兴印刷局工作人员
当时,由于边区的物资非常匮乏,大家克服生活艰苦、设备简陋的困难,自己动手制作铅字或重复使用;大部分标题是工人们用木条刻的,机器滚筒上的胶皮布是用九层道林纸加一层白布代替,机器靠人力摇动,照明用的是麻油灯。纸张是边区造纸厂用废纸、木屑、干草、芦苇为原料制造的麻纸。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保证了报纸每天出版一期。
人民日报印刷厂
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停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两年零一个月,共出版746期。其中在武安出版702期,晋冀鲁豫版的两卷本《毛泽东选集》也是在此印制的,是建国前印制质量最好的版本。
永兴印刷公司印刷的毛选
1948年6月,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永兴印刷公司同《人民日报》编辑部搬迁到河北平山县里庄村。
解放战争时期,位于武安县石洞乡永兴印刷公司,是晋冀鲁豫解放区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阵地,其历史贡献与精神价值具有多重意义。
作为《人民日报》及党内刊物的主要印刷机构,永兴印刷公司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以手摇排版、土窑洞作坊等原始方式,完成了大量政治宣传品的印制任务,包括《毛泽东选集》平装与精装本等经典著作,成为解放区传播革命思想、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引擎,标志着解放区新闻出版事业向专业化、系统化的跨越,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宣传体系奠定了基础。
#微头条奖励计划##武安#
来源:神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