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国家工程”?黄土高原神秘古国,万人筑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3:42 1

摘要:韩建业教授站在甘肃庆阳西峰的黄土塬上,眼前是南佐遗址的考古现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在这片土地上揭示了​​距今5100年前的国家社会证据。

摘要:在黄土高原的董志塬上,一座五千年前的都邑遗址正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史。

引言:一位考古学家的发现

韩建业教授站在甘肃庆阳西峰的黄土塬上,眼前是南佐遗址的考古现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在这片土地上揭示了​​距今5100年前的国家社会证据

南佐遗址的考古现场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五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国家工程”?看黄土高原上的神秘古国如何组织万人筑城》

文/一凡

01 九座“金字塔”与宏伟宫城:史前建筑的奇迹

站在南佐遗址的核心区,9座方形夯土台如同九座小金字塔般屹立千年。每座土台约40米见方,现存高度仍有5-7米,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土台周围都环绕着​​宽约20米、深约10米的方形壕沟​​。

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壕沟不仅是防御设施,还是与其他沟壕池沼连通的大型水利工程。内环壕外还有一周宽约20米的外环壕,内外壕总长度估计在5千米以上。整个“九台”环壕工程总土方量达​​75万立方米以上​​,以当时条件,需要5000人工作整整一年才能完成。

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央“宫城”区。有夯土围墙的长方形“宫城”东西宽约55米、南北长约67米,面积达3600平方米以上。“宫城”外有宽约15米、深10米多的“护城河”,整个宫城区占地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

宫城中心的主殿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两个顶梁柱柱洞直径各约1.5米,中央火坛直径达3.2米——差不多是两个成年人的身长。宫墙、房墙以版筑方法夯筑得十分坚实,最宽处可达5米,是国内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夯土建筑遗存​​。

02 中轴线布局:中国建筑传统的源头

南佐都邑最令人惊叹的是其清晰的中心对称和中轴对称格局。“九台”及核心区位于聚落中心,“宫城”位于“九台”中心,主殿位于“宫城”中心,大火坛位于主殿中心。

主殿坐北朝南,从主殿大堂后部两个顶梁柱中间,向南到主殿中门、“宫城”南门,构成大致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侧室和壕沟对称分布。“九台”中的北台就在这条中轴线的北端,东西两侧各有四台互相对称。

这种严整的布局开创了后世古典建筑格局​​中轴对称的先河​​。与西亚等地神庙和王宫分开且以神庙为核心的情况不同,南佐将神权和区域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以王权为核心的建筑格局。

在黄土高原的另一端,距今4300-3900年的陶寺遗址同样展现出惊人的城市规划。陶寺城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高等级建筑区内有​​面积8000平方米的夯土台基​​,建筑使用陶瓦,墙壁涂彩并有刻画装饰。

陶寺遗址出现了黄河中游地区最早的宫城,呈现出“宫城-郭城”的功能分区,等级秩序和空间格局分明有序。这种规划理念成为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重要源头。

03 国家力量的体现:数千人多年的集体劳作

南佐聚落不仅整体规模巨大,建筑工程量更是惊人。所有工程的主体部分大体同时建造完成,需要​​数千人劳作数年​​,这还不包括后勤保障人员。据此推测,南佐都邑人口可能有上万之众。

这样庞大的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社会组织能力。南佐都邑可能是从周围迁入大量人口集中规划建设而成,这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血缘社会重组,形成具有地缘关系的早期国家组织。

在陶寺遗址,考古发现同样证明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陶寺古城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如此庞大的城池,意味着当时已经拥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陶寺遗址的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观测点和三层夯土台基组成,总面积1740平方米。通过夯土柱间的12道缝隙观测日出方位,陶寺先民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观象台的建立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已经能够制定历法、安排农耕、颁行天下,这是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体现。

04 礼制与文明:精美文物见证社会分化

南佐“宫城”区出土的白陶、黑陶、绿松石珠等贵重物品,与普通居址区形成鲜明对照,显示当时已出现​​礼制和阶级分化​​。

南佐的白陶胎最薄处仅有一两毫米,表面光滑细腻,有釉质光泽。如此轻薄精美的陶器,却未发现快轮旋转痕迹,制作工艺至今成谜。

更令人惊讶的是“宫城”东部祭祀区发现​​数以百万粒计的炭化水稻​​,而黄土高原农业本来以粟、黍为主而少见水稻。以珍贵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是礼制的重要反映。

南佐遗址发现的炭化水稻

陶寺遗址同样展现出丰富的礼制文化。陶寺早期大墓出土了4件龙盘,陶寺龙是真正意义上“龙”的雏形,与夏、商、周及后世龙有直接渊源关系。

陶寺大墓中出土的成组乐器,包括石磬以及用鳄鱼皮作鼓面的鼍鼓,是​​迄今所知同类组合乐器中发现年代最早的​​。说明礼乐制度已在陶寺大地上萌芽,象征王权的礼乐器组合在这里诞生。

05 文明交融:跨越地域的文化交流

南佐遗址出土物体现出与长江中游、黄河下游等地区的远距离联系。白陶、黑陶最早出现于六七千年前的长江中游地区,南佐这两类陶器的出现可能受到长江中游文化影响。

南佐遗址陶器

南佐遗址陶器

尤其有趣的是,南佐有的黑陶仅覆盖陶器表面很薄一层,能很好地控制渗碳层厚度,工艺技术与良渚文化最为接近,​​不排除与良渚文化有交流​​。

科技考古检测显示,南佐白陶所用原料为高岭土和瓷石,其中瓷石原料可能产自南方,有些白陶上面的海洋结晶涂层原料可能来自海岱地区。黄土高原不产的绿松石、朱砂,则有可能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种远距离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展现了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的多元互动。正如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曾指出:“辽西地区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红山文化具有明显的兼收并蓄特点,吸收了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展现出​​海纳百川、务实创新的文化特质​​。

06 从古国到王朝: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

南佐遗址距今约5100年,是黄土高原上最早出现国家社会的标志。而陶寺遗址(距今4300-3900年)则展现了国家形态的进一步发展。

陶寺遗址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尧都平阳”。陶寺城址的年代、位置、规模、等级都与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较为吻合。古观象台的发现,也使《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说法得到印证。

距今4000年前后,​​夏王朝建立​​,中华文明进入以中原为中心的新阶段。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展现了夏王朝后期至商王朝建立前夕的文明成就。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概括为:“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这一过程展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发展的完整轨迹,而南佐、陶寺等遗址正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实证。

结语:重新定义中华文明的高度

南佐、陶寺、红山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5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具有国家形态的复杂社会​​。这些早期国家拥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能够动员数千人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形成了严格的礼制规范,通过祭祀和礼仪维持社会秩序;发展了精湛的工艺技术,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物质文化。

从南佐的九台宫城到陶寺的观象台,从红山的祭坛冢到二里里的都城,这些大型祭祀与防卫工程不仅是中华先民技术水平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见证。它们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延续不断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南佐“古国”: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光明日报,2024年5月15日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央博,2023年5月9日

陶寺寻尧 | 从陶寺考古探寻早期中国文明基因。2025年4月21日

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会纪要。2023年11月21日

惠来海防遗址中的海洋文化密码。羊城晚报,2025年7月19日

向世界叫响“红山文化”。央广网,2023年7月17日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辽宁省人民政府,2025年6月18日

合规声明与创新性说明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考古研究成果撰写,旨在传播中华文明起源知识。文中观点代表学术界当前认识,随着考古发现推进可能不断更新。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