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面90年的阿灿闷掉半杯啤酒,嗓子发干:“我妈62,在义乌给电商拆包,一天站12小时,时薪17块。
“你爸妈还在打工吗?
”——这句话我问出口的瞬间,空气里像掉下一根针。
对面90年的阿灿闷掉半杯啤酒,嗓子发干:“我妈62,在义乌给电商拆包,一天站12小时,时薪17块。
她说不干也行,只是不想让我房贷断供。
”
我算了下,17×12=204,刚好够买杭州半块地砖。
农村养老金105块?
连给水泥勾缝都不够。
数字冷冰冰,可数字背后那张老脸被胶带割出口子,还在笑:“小伤口,贴个创可贴继续干。
”
城里老人也一样,只是换了个场景。
傍晚的地铁口,穿黄马甲的大爷举着“扫码领红包”的牌子,见人就鞠躬。
他儿子去年研究生毕业,投了238份简历,最后去奶茶店调冰沙,月薪四千,房租一千八。
老爷子说:“我不帮,他得睡桥洞。
”于是退休金五千,自己留一千,四千悄悄塞进儿子抽屉。
儿子假装没看见,夜里在知乎答题:“30岁该不该接受父母接济?
”高赞回答:别矫情,大家都这样。
你以为只有底层才这么拼?
上周我去浦东一个中产社区做采访,退休教授在地下车库开“老年自习室”,帮小学生改奥数,一小时收200。他说不为钱,是“怕老年痴呆”。
可转头就给我看他手机备忘录:3月给闺女换车补15万,7月外孙国际学校夏令营再掏8万。
备忘录标题只有两个字:责任。
最魔幻的是人力市场新开的“银发专区”。
招聘海报写得温情脉脉:年龄55-70,会打字,脾气好,可在家上班。
岗位名字高大上——“云客服”“体验官”,其实就是给直播间的“家人们”发话术:“姐姐穿上像18!”工资按条计,一条三毛,手速快的阿姨说一天能挣五十。
她老伴在工地守门,一个月三千,两人加起来还没城市低保线高,却骄傲得要命:“我们没给孩子添麻烦。
”
麻烦到底在哪儿?16-24岁青年失业率依旧20%上下飘着,像风筝,线却拴在父母腰上。
中介小哥偷偷告诉我,现在买房做按揭,银行默认把父母收入算进“共同还款能力”,白纸黑字叫“合力贷”,好听,其实就是官方认证的啃老。83%的90后首付靠爸妈,剩下17%里一大半靠爷爷奶奶。
房价没崩,只是换了一代人扛。
农村那边更赤裸。
去年腊月,我跟着运蒜苗的卡车去山东菏泽,夜里零下八度,70岁的老马在塑料大棚里掐蒜苗,手像树皮蹭在冰碴上。
他说干一天能挣一百二,可腰上贴的三片膏药就要二十。
村里通知他去乡镇医院体检,他不敢去,“查出来病,养老金不够买止疼片。
”同车的年轻司机插话:“俺爸俺妈也在地里,我跑运输欠一屁股油钱,全家三代没一个敢停。
”
有人出主意:把农村闲置房子改成民宿,让老人当管家,一举两得。
我实地看过,房子离景区二十公里,手机信号两格,夜里狗叫比客人多。
老板投了一百多万,开业三个月,入住率不到一成。
老人工资发不出,只能回去继续种地。
专家说“发展适老产业”,听起来像把拐杖雕成花,美是美了,可还是拐杖。
城市也在画饼。
社区食堂招“银发厨师”,要求会烧本帮菜、懂营养配餐,工资开到四千五,早七晚七,月休两天。
应聘的大爷大妈排成长队,HR悄悄把年龄卡到60岁以下,瞬间刷掉一半。
被刷下的老太太嘟囔:“我50岁才学智能手机,现在不也玩得溜?
年龄算啥本事。
”可规则就是规则,老了第一原罪,叫“超龄”。
我回家翻我妈的存折,去年她当保洁,全年收入19800,平均每月1650,比农村那105块体面,却连她自己的药费都盖不住。
她给我发微信语音,背景永远有扫帚“沙沙”声:“你别担心,我干得动。
”我回她:“干不动也得干,是吧?
”她发了个笑脸,没否认。
夜里我刷短视频,算法推来一条新闻:某大厂推出“长辈版”灵活用工平台,宣称让老人“共享技能”。
点进去一看,上线三天,注册人数破十万,可成交单量不到三百。
评论区最高赞:“平台只想要我们的手机号,不想要我们的老骨头。
”一句话,戳破所有泡沫。
泡沫之下,真相就一句:养老金补不上生活,儿女又够不着明天,老人只能把自己折成桥,让下一代踩过去。
桥会不会断,没人敢深想。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这句话大声说出来——他们不是在“发挥余热”,他们是在替整个社会兜底。
兜得住是侥幸,兜不住,就是连锁塌方。
来源:聪明海燕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