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是川甘陕三省结合部的重要门户,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是“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
2025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进行时⑲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是川甘陕三省结合部的重要门户,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是“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
近年来,青川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与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为核心引领,坚持服务提质、产业赋能、全民参与,全方位筑牢全民健康根基,为健康四川建设贡献青川力量。
从“政策兜底”到“服务提质”——筑牢全民健康“保障网”
“以前查个血糖要跑镇上,现在村卫生室就得行,家庭医生还定期上门服务,我们老年人看病就不得再跑路了!”青川县沙州镇68岁的慢病患者王大爷,看着刚测完的血糖报告感慨道。这份“家门口的安心”,正是青川以政策为基、以服务为要,织密健康保障网的生动缩影。
青川始终将健康建设置于优先位置,先后出台《“健康青川2030”规划纲要》《健康守护工程实施方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每年将健康青川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政策连串、责任闭环”的推进机制。资金与人才双管齐下——近年来卫生健康支出年均增长36.17%;在岗人员1200余人,建成4个博士工作站(工作室),全年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次,为健康服务筑牢“人才根基”。
青川县幅员面积3216平方公里,地广人稀,针对山区医疗资源分散的痛点,以县人民医院为牵头总医院,按照“资源整合、统一管理、一体运营”原则,构建“县县型+县乡型+片区型”三级医共体体系,2024年监测评价位列全省第12位、全市第一,成为山区小县医改标杆。同时推进两项“原创性改革”,一是公立医院差异化发展改革。集中资源打造专科品牌,避免恶性竞争与重复投入;二是妇幼体系整合改革。将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的妇产科、儿科并入县妇幼保健院,统筹设备和人力资源,做优妇产、儿科服务,同时,柔性引进专家团队、建立博士工作站,破解“出生人口下降、妇幼服务能力不足”难题。
硬件上,青川县近三年累计投资超2亿元完成6个卫健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医医疗次中心建设;软件上,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均达“二级甲等”,20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部达标,2024年新增新技术新项目23项。通过“上联下帮”织密合作网,与杭州、成都、重庆等40余家省内外机构建立帮扶关系,164名援青人员挂职帮扶、253名本土医生结成“师带徒”对子;建成20个规范中医馆,推广10类28种中医适宜技术,让山区群众“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从“治病”向“防病”转变,青川建成省级示范区5个,持续消除麻风病、克山病等地方病,慢性病死亡率稳步下降,传染病发病率低于省市平均水平,连续10年实现“孕产妇零死亡”,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优于省市标准。预防接种与食品安全“双保险”:建成3家AAAAA、5家AAAA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食源性疾病、饮用水水质监测100%覆盖,牢牢守住群众“入口安全”,群众满意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从“生态优势”到“产业赋能”——激活健康经济 “新引擎”
“夏天在唐家河避暑,还能参与中医养生体验,临走带点青川木耳、天麻,这样的‘康养游’太舒服了!”来自成都的游客张女士,在青川的旅程里装满了“健康元素”。青川立足“生态立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健康财富”,推动“健康+产业”深度融合。
全县始终坚持“林药种植为主,林下养殖为辅”与“三三+”模式,规模化培育青川天麻、黄连、淫羊藿等道地药材,建成1个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4个种植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8万亩,林麝养殖量385只。建成全市首个中医药生态博览馆,已接待参观5000余人次,让“青川药”既成产业、又传文化。
依托唐家河、白龙湖等生态资源,培育名优茶叶、绿色山珍、道地药材等5大特色产业(拥有青川黑木耳、天麻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康养+旅游”“康养+旅居”新业态。凉水“两院一体”医养结合项目是典型代表——设置医疗床位26张、养老床位94张,配备内科、针灸理疗科、营养师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无缝衔接”服务。2024年,青川接待游客14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3亿元,连续4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推行“卫生+体育”融合模式。一方面常态化举办三人“坝坝篮球”省级标杆赛事,开展“村超”“万步有约”等活动1.3万余场次,吸引7000余支队伍参赛;另一方面联动推出“坝坝音乐季”“坝坝美食节”等20余项特色活动,以赛事聚人气、以活动促健康。创新建立县、乡、村三级体育引领员机制,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全覆盖,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逐年上升,朝着“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生小病”的目标迈进。
从“政府推动”到“全民参与”——培育健康生活“新风尚”
清晨的东山主题公园,老人打太极、中年人打乒乓球、孩童追跑嬉戏;傍晚的健康游玩步道上,年轻人结伴夜跑、老年人结对散步……如今在青川,“主动健康”已从“口号”变成全民行动,健康理念融入社会每一个“细胞”。
全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宣教体系,全年发放健康资料5万余份,实现“村村有健康教育阵地、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创新“线上+线下”传播矩阵,通过“青川发布”“健康青川”等微信公众号及“天府坝坝讲”等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科普活动,深入推进“三减三健”行动,建成健康步道2条、健康主题公园2个,让健康知识“听得懂、用得上”。
打造“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面积达3.19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让群众运动有场所。同时守护“生态健康底色”,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4%以上,常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8%,为群众打造“推窗见绿、出门享氧”的健康环境。
以“健康细胞工程”为抓手,全县建成健康村(社区)106个、健康促进医院39个、健康学校27个、健康机关38个、健康企业6个,培育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和营养与健康学校6个,建成社区健康小屋/健康加油站4个。获得“国家卫生县”“国家卫生乡镇(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食品安全示范县”等金字招牌,形成“人人参与健康建设、人人共享健康成果”的良好格局。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青川县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健康为本”的发展导向,深化“健康+生态”“健康+产业”“健康+民生”“健康+体育”等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为健康四川建设贡献更多“青川智慧”,书写生态与健康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来源:四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