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流动数字博物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4:31 1

摘要:当一辆蓝底白边的加长版“大篷车”在内蒙古偏远地区学校现身时,总能引起孩子们的欢呼。这是内蒙古博物院历时3年打造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它专为内蒙古偏远地区的基层群众服务。

【文博战线上的“乌兰牧骑”】

流动数字博物馆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当一辆蓝底白边的加长版“大篷车”在内蒙古偏远地区学校现身时,总能引起孩子们的欢呼。这是内蒙古博物院历时3年打造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它专为内蒙古偏远地区的基层群众服务。

流动数字博物馆以车载平台为载体,采用“全数字化展示+配套教育活动”的形式,“打破”实体博物馆的围墙,通过开展基层巡展让21万多名基层群众在家门口领略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成功打造了文物资源普惠基层的创新实践。

9月25日下午,一辆长15米、高4米的蓝底白边“加长版”大篷车驶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们知道,内蒙古博物院打造的流动数字博物馆来了。

走进车内,8块46寸触摸屏上滚动播放着上千件文物的3D高清图像,配以汉、蒙、英三语文字说明,通过点击、滑动,观众可以进行放大、旋转,全方位观察文物细节。中间互动区内悬挂着两套AR增强现实设备,观众手握操作板和魔方对准摄像头,文物就能跟随动作进行移动、组合,如同将文物捧在了手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体验流动数字博物馆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石延祺第一次参观这种流动数字博物馆。石延祺:给我带来的体验就是一个词——新颖。我第一次感受到能把很多展示的物品和VR、AR这种科技的产物,融合到一辆车里,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来自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文物的魅力。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少地方远离城市,很多人从未走进过博物馆。基于此,内蒙古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们萌生了建设流动博物馆、服务边远地区的想法。

历时3年,内蒙古博物院对100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打造了全国首创的高新技术集成的流动数字博物馆,以其存储空间广、数字文物多、更新频率快、展示手段新、覆盖面积广、流动性能强等显著优点,加大了对边远地区的文化产品供给。

AR互动让参观学生惊叹不已

从森林到草原到沙漠,流动数字博物馆的车轮几乎驶遍了整个内蒙古,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送往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农牧区以及边防哨所、厂矿、学校等,有效缓解基层文化资源分布不均、文化服务不便利等现实问题,真正让优质文化资源直抵基层。讲解员苗萌曾多次跟随这辆蓝色大篷车,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送到基层。

苗萌:自2013年5月18日首次展出以来,我们的车队已经走遍内蒙古的全境。目前我们的行驶里程就已经达到了4万多公里了,让21万多的基层群众亲身感受到了博物馆的文化魅力,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的笑脸、老人们的认可、工人们的大拇指、战士们的频频点头,以及包括大家对我们留言簿上的一串串的文字,其实都是对我们流动数字博物馆这种文化惠民工作的最好的认可。

流动数字博物馆走进边防

除了苗萌,讲解员红格尔记得,很多农户和牧民对博物馆感到很新奇,“他们会盛装打扮,穿着华丽的蒙古袍、戴上头饰来参观”;另一位讲解员斯琴塔娜记得,“展车一开进学校,孩子们就欢呼雀跃。打开车后,他们更是眼睛发光。”红格尔记得,“在赤峰巡展时,观众看到出土于当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陶器,了解到文物原件还在国家博物馆展览,非常激动自豪”。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部长石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文物不上路,数据通天下”的模式,能够“打破”实体博物馆的围墙,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轻装上阵;一次性存储上千件数字文物,可以轻松变换不同类型的展览;还可通过数字文物的二次开发、加工、整合等,实现展陈形式、内容、主题的快速更新。

石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主题,我们随时可以组成一个不同文化特点的主题展览。可能我们随车还会有一些公益鉴定,这个大屏幕展开,可能作为一个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站,我们还可以做一个露天电影院,我们都是形式多样,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共文化资源。

巡展配套活动“欢乐大课堂”

数据显示,自2013年5月18日首次展出至今,流动数字博物馆已深入内蒙古12个盟(市)的103个旗(县),累计展出421场,行程超4万公里,随车开展社会教育活动200场,让21万余名基层群众在家门口领略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

📸 内蒙古文旅又来送福利啦!

晒出你的内蒙古“双节”记忆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