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喜欢历史的人,书架上都有一套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1:17 1

摘要:很多人喜欢历史,是被跌宕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所吸引。但如果跳出故事本身,去追问“历史是如何被书写的”,你会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很多人喜欢历史,是被跌宕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所吸引。但如果跳出故事本身,去追问“历史是如何被书写的”,你会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北大社推出的“历史与理论”丛书,正是这样一套给了无数读者启发的著作。它汇聚了伯克、柯林武德、孔多塞等世界史学大家的经典著作,既呈现百年史学的脉络变迁,也激发我们重新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学者如何解读过去,更能学会用更深邃、更开阔的视角理解当下与未来(文末扫码享购书优惠)。

.01

史学方法与理论入门

系统理解历史如何被书写

《历史学十二讲》——史学研究的全景入门;《论历史》——布罗代尔的长时段与史学观;《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人人可参与的历史思考;《柯林武德自传》——融通史学与哲学的思考。

.02

文化史与图像史

从文化与视觉材料切入历史

《图像证史》——图像如何成为历史证据;《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经典与新方向;《全球史学史》——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变迁。

.03

思想史与启蒙

关注思想、观念与历史关系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启蒙运动的历史进步观;《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反思理性时代的启蒙叙事;《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当代史学思想访谈集。

.04

跨学科与专题史

跨界研究和专业领域

《什么是医学史》——医学与健康史的多维视野;《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碰撞。

01

历史学十二讲(增订本)

[法] 安托万·普罗斯特 著

王春华 译

《历史学十二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入门读物。它基于安托万·普罗斯特在巴黎一大常年开设的“历史编撰学”课程讲稿,讨论了当代史学实践中的诸多关键理论问题,以反思的目光对西方史学做了一次全面的扫描。安托万·普罗斯特的思考建立于法国历史学家群体丰厚的学术积累之上,同时从德语和英语世界撷取重要思想资源,为读者提供了探幽索隐、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史学的便捷指南。

02

图像证史(增订本)

[英] 彼得•伯克 著

杨豫 译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03

全球史学史(第二版)

[美]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美] 王晴佳、

[美] 苏普里娅·穆赫吉 著

[美] 王晴佳 译

本书是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将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并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现状的最新叙述。第二版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04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美] 卡尔·贝克尔 著

马万利 译

1931年,卡尔·贝克尔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发表演讲《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这个命题是其历史观的生动写照,由此引发了众多历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本书是由贝克尔的学生汇编的贝克尔的历史学与政治学文集,共收录论文十六篇。除这篇演讲之外,还包括贝克尔对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学家的论述和评论,如:1776年精神、自由主义、美国边疆;雨果、狄德罗、罗兰夫人;亨利·亚当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等等。每篇文章都见解独到,文字精妙老辣。

05

什么是文化史(第三版)

[英] 彼得•伯克 著

蔡玉辉 译

杨豫 校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本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文化史的“经典”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世纪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06

论历史(上)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著

刘北成 周立红 译

法国年鉴学派灵魂人物费尔南• 布罗代尔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论述在法语世界曾先后两次结集出版,本书为其中第一部,是布罗代尔关于历史学本质的思考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其历史思想。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涉及作者关心的三个核心问题:历史的时间、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对话、历史写作与现实的关系。布罗代尔提出,历史学家应该穿透政治事件的历史表层,揭示那些隐蔽在下面的、影响集体存在的力量。他把历史的时间区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进而表述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思想深刻改变了历史学的面貌。

07

论历史(下)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著

沈坚 董子云 等译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他关于治史理论与方法的论述曾先后两次以法文精选结集出版,本书是对其中第二部的移译,由视野各异的几篇文章组成。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布罗代尔投身历史学研究、结识年鉴学派学人的人生轨迹,看到他尤以长时段、整体性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而闻名的治史特色,也能看到他在研究取径上丰富的包容性:书中收入的关于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的两篇传记显示出作者对于事件史和人物研究的兴趣。由此我们得以窥见布罗代尔作为一名史家广泛的好奇心和求索欲,更加多面地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

08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法] 孔多塞 著

何兆武 译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孔多塞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也是最后一部著作。本书将人类历史分为十个时代,彰显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历史观,即历史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历史进步的阶段基本上就相应于人类理性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由的增长本身也是自然的,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于未来寄予无穷的信心和希望。本书被后世公认为代表着启蒙运动理论和思想的一个高峰,孔多塞也被视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之一。

09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美] 卡尔·贝克尔 著

何兆武 译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于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等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们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10

什么是医学史

[美] 约翰·伯纳姆 著

颜宜葳 译

医学与健康史领域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约翰·伯纳姆在本书中把医学史介绍给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的读者。他让我们一窥堂奥的这个领域,一度只有医生们纵笔驰骋,而在今天,它不仅吸引着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吸引着决策者和各种类型的医务工作者。医学史的魅力在于历史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医学化势力与去医学化势力之间持续的较量,尤其涉及如下五个方面: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治疗者,从作法的巫师到技术专家;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病人;种种疾病,从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时扩大一英寸的可怕感染,还有不易察觉的环境毒害;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所谓的新思想巨细并出,瑕瑜互见;围绕着医疗保障的无尽争论,它如何影响社会,同时又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11

柯林武德自传

[英] 柯林武德 著

陈静 译

本书是一部柯林武德的思想自传。柯林武德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至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在本书中叙述了自己思想的发展历程,以真诚的态度剖析自我,犀利地批评了当时的哲学、史学研究状况,总结出历史哲学原理,提出关于历史观念的三条定理,构建了自己融通哲学与史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柯林武德提出的问答逻辑和“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等主张,为历史学科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2

邂逅: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

[波兰] 埃娃·多曼斯卡 编

彭刚 译

《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是以当代历史哲学为主题的系列访谈。受访者是海登·怀特、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阿瑟-丹托、耶尔恩·吕森、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等当代极具原创性的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学者。在访谈中,十一位学者回顾并评论了自身的学术实践和当下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经历“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之后.当代历史哲学的丰富面貌。此书为来自各个学科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把握历史思想当代状况的生动、鲜活的文本,具有重要价值。

13

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

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法] 罗杰·夏蒂埃 著

马胜利 译

1987年末,应法国文化广播电台之邀,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与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进行了5场对话。两位学界领路人就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展开精彩交锋,既体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也反映出他们对彼此差异的清醒认识。2002年初,布尔迪厄突然去世,法国文化广播电台重播了这5期节目,以示缅怀。本书完整收录了这5场对话。序言由夏蒂埃撰写,还原了当年对话的知识与政治背景,梳理了布尔迪厄的成就和影响,抒发了对布尔迪厄深切的怀念。5场对话分别以“社会学家的职业”“幻觉与知识”“结构与个人”“习性与场域”,以及“马奈、福楼拜和米什莱”为题,涉及布尔迪厄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夏蒂埃在对话中回应了布尔迪厄对当代历史学尤其是年鉴学派的批评,探讨了历史学借鉴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可能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学独特性的见解。对话展现了思想碰撞的活力,对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全书形式生动活泼,读来轻松晓畅,同时内容贴近生活,启发读者思考。

这套丛书你看过哪些?

其中的作者你都认识吗?

如果要从这套丛书里选一本,

你会先读哪本?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

“历史与理论”丛书中的好书一本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再打8折,低至5折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市场运营中心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