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一妻多夫”家庭背后的真实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3:12 1

摘要:院门口摆着三双藏靴,一双旧的磨了边,是大哥的;一双新点的,是二哥的;最小的那双,是三弟的。

2013年夏天,昌都丁青县的村子里,阿巴正围着灶台转,锅里煮着青稞粥,香味飘满小院。

院门口摆着三双藏靴,一双旧的磨了边,是大哥的;一双新点的,是二哥的;最小的那双,是三弟的。

阿巴是这三兄弟的老婆,晚上谁陪她,看门口留哪双鞋就知道——这是村里传了几代的规矩。

藏学专家老李蹲在院墙边记录,笔记本上写着:“丁青县120户一妻多夫家庭,阿巴家是典型。”

大哥早早就出去放牦牛了,临走前跟阿巴说:“晚上我回来,给你带山上的野草莓。”

二哥在屋里修农具,手里的锤子“叮叮”响,阿巴端过一碗酥油茶,递到他手里:“慢点修,别砸到手。”

三弟刚从县城回来,拎着块花布:“阿巴,给你扯的,做件新藏装,县城里姑娘都穿这样的。”

阿巴接过布,叠好放在箱子里,没说话——她柜子里还有好几块布,却没穿过几次新衣服。

有次专家问阿巴:“这样的日子,你觉得幸福不?”阿巴低头搓着羊毛,半天说:“没有幸福可言,就是过日子。”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煮三个人的早饭,缝三个人的衣服,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孩子都喊三兄弟“阿爸”,分不清亲爹是谁。

村里老人说,以前藏地土地少,兄弟要是分家,每人就几亩薄田,根本养不活自己。

娶一个老婆,家里不分家,土地、牦牛都能保住,日子才过得下去——这习俗不是瞎搞,是为了活命。

阿巴的娘也是这么过来的,嫁给了两个兄弟,一辈子没穿过几件新衣服,最后累得一身病。

有次三弟跟大哥吵架,就因为前一晚大哥多陪了阿巴一会儿,三弟气的摔了碗:“凭啥你能多待?”

阿巴赶紧拉架,劝了这个劝那个,最后自己躲在厨房哭——她觉得自己像件东西,被兄弟几个轮着用。

专家在村里待了一个月,发现这样的家庭里,女人大多沉默寡言,男人忙着干活,很少跟老婆说心里话。

有户人家更可怜,女人嫁给四个兄弟,白天要喂十几头牦牛,晚上还要伺候四个男人,不到四十就头发白了。

后来专家在BBC的纪录片里讲阿巴的故事,好多人看了都心疼:“这么好的女人,咋就过成这样?”

这几年村里变了,年轻人出去打工,见了世面,都不愿意再搞一妻多夫了。

阿巴的儿子去年娶了媳妇,就跟弟弟分了家,自己盖了新房,小两口过得很开心。

阿巴去看孙子的时候,看着儿媳妇穿新藏装,跟儿子有说有笑,眼里满是羡慕——她这辈子,从没这样跟丈夫撒过娇。

现在村里的一妻多夫家庭越来越少,只剩二十来户,都是老一辈的人,年轻人都说:“日子好了,不用靠凑日子活命了。”

专家说,这种习俗不是坏,是过去藏地人没办法的选择,土地少、日子苦,只能抱团过日子。

可女人在里面受的罪,没人能替——她们没选择的权利,一辈子围着灶台、男人、孩子转,连“幸福”俩字都不敢想。

现在日子好了,年轻人不愿再这样过,是好事,说明人能自己选日子了,女人也能有自己的小幸福了。

不管啥习俗,要是让女人觉得“没有幸福可言”,那早晚得变,因为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规矩的。

文献来源:

1. 《藏地一妻多夫制田野调查》,王璐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含丁青县120户家庭数据)

2. BBC纪录片《藏地人家:一妻多夫的秘密》(2014年播出,记录阿巴家庭日常)

3. 《西藏民俗文化研究》,西藏社会科学院编,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4. 《昌都丁青县民俗调查报告》,昌都市文化局2013年内部调研资料

5. 《中国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变迁》,李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来源:历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