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最高反间谍机构——国家安全部(MSS)于周六罕见地公开发声,揭露并警告了外国势力为获取关键战略矿产而规避中国出口管制的企图。这一声明不仅披露了两起涉及高纯度金属锑的重大走私案件,更将长期存在于全球供应链深处的资源竞争,直接推向了国家安全对抗的前台。北京的此
信息来源:https://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3327101/chinas-anti-spy-agency-warns-foreign-bids-smuggle-key-minerals-resource-race?module=top_story&pgtype=homepage
中国最高反间谍机构——国家安全部(MSS)于周六罕见地公开发声,揭露并警告了外国势力为获取关键战略矿产而规避中国出口管制的企图。这一声明不仅披露了两起涉及高纯度金属锑的重大走私案件,更将长期存在于全球供应链深处的资源竞争,直接推向了国家安全对抗的前台。北京的此次警告,标志着全球对高科技和国防工业至关重要的矿产资源争夺战,正在进入一个更激烈、更隐蔽的新阶段。
此次被国家安全部明确点名的金属“锑”,是这场隐秘战争的核心缩影。对于普通公众而言,锑或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地缘政治和军事技术领域,它却是不折不扣的“战略维生素”。锑的最广泛用途之一是作为阻燃剂,存在于电子产品、纺织品和塑料中。然而,其真正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国防工业中。锑的合金能够显著提高铅的硬度和强度,是制造穿甲弹、弹片和各种军用弹药的关键材料。此外,它在制造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夜视设备以及半导体和热电偶等尖端技术产品中同样不可或缺。
中国在这场资源博弈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尽管近年来产量有所下降,但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锑矿开采国和精炼锑生产国,其产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而在高纯度精炼锑领域,其控制力更为强大。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格局,使得任何旨在获取锑的非法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中国的国家利益红线。
国家安全部披露的案情细节,揭示了这类走私活动的复杂性和组织性。其中一起案件涉及一个以境外为基地的家族式犯罪网络,主谋负责提供资金并与国内生产商建立联系,通过第三方空壳公司下单,再由境内亲属负责将高纯度锑锭伪装、转运至第三国,最终交付给实际买家。这种“境内采购、境外操控、跨境走私”的模式,显然是为了规避中国日益严格的出口管制体系。将此类案件定性为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而非普通的经济犯罪,表明北京正从战略层面审视其矿产资源的流失问题。这不仅仅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的战略筹码。
国家安全部的警告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近年来系统性强化其关键矿产资源管制战略的一部分。随着中美技术竞争的加剧,北京越来越倾向于将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转化为战略工具。2023年8月,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宣布对半导体关键材料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要求出口商必须申请许可。这一举动被国际社会普遍解读为对美国及其盟友在芯片领域对华限制的直接回应。
镓和锗是制造先进半导体、光纤通信设备和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通过将这些材料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中国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获取中国的关键资源将不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而需要经过国家安全层面的审视。此次针对锑走私的打击行动,可以被视为这套“组合拳”的延伸——即在合法出口渠道上“设闸”的同时,在非法流出渠道上“堵漏”。
国家安全部的介入,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传统上,走私案件多由海关缉私部门处理。而由负责反间谍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最高情报机构来公布案情,意在强调此类行为的严重性。声明中“某些外国国家为拓展其锑等稀有金属储备”的措辞,虽然没有指明具体国家,但清晰地将矛头指向了国家层面的行为体,暗示这些走私活动背后可能有政府的支持或默许。这标志着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其国家安全的边界,将经济和资源领域完全纳入其反间谍工作的范畴之内,以应对外部势力通过非传统手段对其战略优势的侵蚀。
中国的行动,正深刻地加剧西方国家对关键矿产供应链脆弱性的焦虑,并推动其加速进行全球供应链的重构。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享受中国廉价、稳定资源供应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所带来的巨大战略风险。特别是当北京明确展示出将资源“武器化”的意图后,建立独立、多元、安全的供应链已成为其国家安全议程的重中之重。
为此,美国和其盟友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等政策,大力投资和补贴国内的矿产开采、加工和回收产业,试图重建本土的供应链能力。美国国防部也已将锑等数十种矿物列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材料,并投入资金支持国内外的相关项目,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在国际层面,一个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矿产联盟”正在形成。由美国牵头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汇集了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等主要工业国,旨在共同投资和开发中国以外的“可信赖”矿产资源项目。欧盟也推出了自己的《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设定了到2030年在开采、加工和回收等环节降低对单一国家依赖的具体目标。
然而,这条“去风险”之路充满挑战。建立新的矿产供应链不仅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还面临着环保法规、劳工标准和技术壁垒等多重障碍。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建立的从采矿、冶炼、分离到精炼加工的全产业链优势,短期内难以被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所复制。
因此,中国国家安全部的此次警告,既是对内部犯罪分子的震慑,也是对外部竞争对手的明确表态。它宣告了全球关键矿产的“自由贸易”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国家安全为核心、充满地缘政治博弈的新格局。在这场围绕着稀有金属的隐秘战争中,每一次查获的走私行动,每一次出台的出口管制,都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科技、军事和经济力量平衡的重要砝码。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