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我并未置身于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祭孔现场,而是通过一方屏幕观看了全程直播。作为一名曾因撰写“南孔祭”论文征文获奖的作者,虽因屡换电脑丢失了那篇文章,但与南孔文化的情感纽带却从未切断。
潮新闻客户端 华夏女子图鉴
9月28日,我并未置身于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祭孔现场,而是通过一方屏幕观看了全程直播。作为一名曾因撰写“南孔祭”论文征文获奖的作者,虽因屡换电脑丢失了那篇文章,但与南孔文化的情感纽带却从未切断。
就在上周日,站在岳麓书院的孔子行教像前,我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合影,在圣人面前当了一回“书僮”。见过山东曲阜北孔的威仪,感受过长沙岳麓书院的文脉,再观今日南孔祭祀,对地域文化差异的理解愈发深刻。
直播间里,万人空巷。官方仪式的庄重与民间评论的鲜活形成有趣对比。有网友提及一桩公案:北孔向南孔借了孔子木楷像未还,南孔上诉要求归还,法院却以“孔氏家事”为由建议自行协商。更有颜值控直言:“能找几个好看的人出镜吗?”这倒给主办方出了道难题——莫非今后选拔干部需先看长相?
作为在衢州生活多年的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早已深入我心。甚至有一段时期,见到人行三鞠躬礼成了日常必修课。这种文化内化过程,实则是一座城市的身份建构。
不得不承认,衢州在文化建设上确有独到思路。他们将夫子从山东北孔的文化光环中适度剥离,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南孔文化,使之成为城市的精神图腾。同样,通过梳理清漾毛氏文化脉络,为历史名人找到地域根脉。这种文化创新的恒心与智慧,值得深思。
在流量时代,传统文化活动通过直播获得新生,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当祭孔大典遇上弹幕评论,当古老礼仪面对颜值评判,我们见证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种碰撞或许正是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它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文化终究要融入生活,如同我最后不得不离开屏幕去准备午餐。但正是在这日常与崇高的交织中,地域文化焕发着永恒的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