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万多个身影,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推着手推车、拎着搪瓷脸盆、抱着铺盖卷,眼神里透着焦急和疲惫。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1年冬天,霍尔果斯口岸的那扇铁门外站满了人。
三万多个身影,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推着手推车、拎着搪瓷脸盆、抱着铺盖卷,眼神里透着焦急和疲惫。
他们挤在边防站外,一遍遍喊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回家!”
这事儿听起来有些让人发懵。
毕竟那年苏联刚解体,整个中亚都乱成一锅粥,可中国这边边境早已封锁多年,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大群“要回国的人”?他们到底是谁?又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还得从更早说起。
1962年春天,新疆西部边境突然爆发大规模人员外流。
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就有几千人越境,几天时间,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走了差不多六万人,整整二十多个县,几乎空了一半。
那会儿正是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边境的广播塔天天响:“到苏联来吧,牛奶面包不要钱,汽车随便坐。”不少人信了。
最早动身的,竟然是军官和地方干部。
新疆军区的副参谋长祖农太也夫,还有伊犁军分区的司令马尔果夫,带着一众部属率先冲向霍尔果斯口岸。
那是一场有组织的出走。
紧接着,很多普通人也跟着走了。
有人是心动了,有人是看着别人走就慌了。
还有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听说对面生活好,就收拾家当跟着去了。
那时候的中国,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边疆生活本就艰难。
再加上部分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本就模糊,一旦有人带头,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
可是谁也没想到,走出去容易,再回来,几乎就不可能了。
中央那时候的态度很明确——放行。
甚至还组织了“欢送会”。
这不是妥协,是权衡。
一方面是防止事态扩大,另一方面也是要让那些有二心的人彻底离开。
留下的土地,交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新开发。
那年夏天,哈巴河县的政府大楼只剩一个县长在值班,他每天晚上睡在办公室,开着灯假装还有人。
出走的人,大多被安排到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带的集体牧场。
住的是破木屋,吃的是口粮面粉,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儿。
语言不通,身份不明,很多人几十年都没办妥合法身份。
孩子们在学校里被教导“祖国是苏联”,可回家吃饭的时候,家里还贴着旧时的对联。
有一位当年随父母走到苏联的老人,后来在阿拉木图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家那年走得早,是第一批。
听说对面吃穿都不愁,可到了那边,住进草原上的临时营地,三天没水,第四天开始拉肚子。
我爸说,走错了。”
可惜那时候已经回不了头了。
到了1980年代末,苏联经济每况愈下。
通货膨胀飞涨,商店里连肥皂都买不到。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
很多在当地生活的华人后裔突然发现,他们既不是哈萨克人,也不是俄罗斯人,更不是中国人。
他们没有护照,没有身份证,连孩子上学都成了问题。
于是,那年冬天,三万人带着最后的希望,回到了霍尔果斯。
可铁门没开。
那时候的中国,刚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边境政策非常敏感。
接纳他们,不仅可能带来社会压力,还可能激起更多类似的回流潮。
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早已不具备中国国籍,法律层面也没法处理。
当地边防站的记录里记着这样一幕:一个中年人跪在门口,抱着铁门大哭,说他小时候是唱着《东方红》走出去的,现在老了,想回来。
门没开。
他们最终只好原路返回,散落在中亚各地。
有人回了哈萨克斯坦,有人流落在吉尔吉斯,也有人后来靠亲戚关系办了探亲签证,偶尔能回国看看。
但想真正回来,基本没可能。
这段历史并不遥远,却鲜有人提起。
那些短暂出现又消失的人群,像是历史里一段被风吹散的回声。
再往前翻,还能看到一些更早的痕迹。
1870年代,左宗棠带兵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乱,一路打到喀什噶尔,又通过《圣彼得堡条约》逼沙俄归还伊犁。
他不是光打仗,还搞屯田、办教育、修道路。
那时候的新疆,满目疮痍,但他一句话:“新疆不可弃。”就把命搭进去了。
民国之后,新疆又陷入一片混乱。
杨增新接手后,靠着铁腕手段维持了十七年。
他搞“闭关锁疆”,限制苏联渗透,也确实把地方稳住了。
一边重用少数民族头领安抚人心,一边建特务系统维持秩序。
有人说他狠,也有人说他撑住了局面。1928年被刺杀时,他正在办公室看文件,一刀毙命。
这两个人,一个保住疆土,一个稳住局势。
他们都知道新疆这地方,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几十年后,当年走出去的人站在霍尔果斯口岸,看着对面熟悉又陌生的山川,或许也想起了这些事。
可惜,再多的后悔也没法拉回时间。
那扇门,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王建朗,《苏联对中国新疆政策研究(1917—199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田文林,《边疆政治与国家认同:20世纪上半叶新疆的民族与国家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对外关系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杨天石,《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国文,《左宗棠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来源:汗青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