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的公园长椅上,62岁的王阿姨一边和邻居聊天,一边下意识地挠着手臂。短短几分钟,她身上又出现了好几个红肿的包。“同样一块地方,蚊子就盯着我咬,旁边的人都几乎没事!”王阿姨一脸无奈地抱怨。听说蚊子喜欢咬O型血的人,她甚至专门查了下自己的血型,可偏偏是A型。一次
傍晚的公园长椅上,62岁的王阿姨一边和邻居聊天,一边下意识地挠着手臂。短短几分钟,她身上又出现了好几个红肿的包。“同样一块地方,蚊子就盯着我咬,旁边的人都几乎没事!”王阿姨一脸无奈地抱怨。听说蚊子喜欢咬O型血的人,她甚至专门查了下自己的血型,可偏偏是A型。一次小区活动,邻居里还真有人信誓旦旦地说:“O型血最招蚊子!”可每年蚊虫季,王阿姨身边O型的朋友们却被蚊子“放过”了,反倒是她成了“蚊子的头号猎物”。
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比别人更容易被蚊子咬?难道真的和血型有直接关系吗?亦或是背后还藏着什么科学秘密?其实,真正决定蚊子是否“偏爱”你,并不是血型!下面,让我们用真实的研究和通俗易懂的科学道理,不仅揭秘蚊子“投谁所好”的底层原因,还教你轻松降低被咬风险。尤其是第3个细节,你身上可能就有,很多人都忽视了。
行为与科学依据——蚊子咬人,真是因为血型吗?
大家都喜欢把被蚊子咬的“锅”甩给血型,甚至在网络上传播得有板有眼。有研究显示,O型血人的确有更高概率被蚊子盯上,但“概率提升”仅为17%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蚊子真正依靠的“锁定目标”方式,主要与人体气味、排汗、体温、二氧化碳排放等因素密切相关。
哈佛医学院的昆虫学专家发布研究指出,蚊子主要依靠气味和体温识别目标。比如人在夏天剧烈活动或刚运动完,体表温度小幅升高,汗液中分泌出来的乳酸、尿酸以及脂肪酸等物质,会让你在蚊子的“雷达”里格外显眼。此外,感染某些细菌或者皮肤微生物群落不同,也会影响个体发出的气味,从而让一些人更“招蚊子”。再比如,孕妇体温略高,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更多,所以更易被蚊子“青睐”。
至于常说的“血型决定被蚊子咬多少”,多项国际研究(包括《自然》杂志相关文献)指出,影响蚊子吸引力最大幅度的,反而是“皮肤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血型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也就是说,决定你会不会成为“蚊子餐桌上的常客”,大部分是你的“气味名片”,而不是血型标签。
结果剖析——到底哪些人,最容易被蚊子咬?
持续有研究发现,坚持经常运动的人,因汗液分泌活跃却不及时冲洗,很容易被蚊子“锁定”;喜欢穿深色衣服的人,体表温度更易聚集,同样风险更高。综合数十篇主流学术文献总结,下面这几类情况的人,经常更易成为蚊子的“首选目标”:
体表温度较高的人。如孕妇、运动后的人、肥胖人群,体温每升高1℃,被咬概率可提升约15%。汗腺发达且喜欢运动的人。汗液中含有蚊子偏爱的化学物质(如乳酸),分泌量每增加10%,被叮咬概率提高约12%。喜欢穿深色衣服的人。蚊子对黑、深蓝等颜色更敏感,相关实验显示,穿深色衣物被咬概率是浅色衣服的1.6倍。某些皮肤微生物群落特殊的人。比如常有细菌感染或皮肤问题,呈现更吸引蚊子的“组合气味”。呼出二氧化碳较多的人。如体重较大的成年人、孕妇等。蚊子可感知距离达20-50米。夜晚皮肤外露面积大或防护意识不足者,如喜欢露胳膊、腿睡觉的人。很多人以为防蚊就是少去草地,殊不知自己生活习惯才是真正“吸蚊子体质”的根源。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研究进一步印证,改变生活习惯比盲目依赖防蚊喷雾更有效。
可行建议——怎么才能真正减少被蚊子叮咬?
要有效应对蚊子叮咬,除了普遍的纱窗、蚊帐之外,科学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才是从根源“断蚊”。以下三招简单有效,建议大家立刻试试:
及时清洁运动后的汗液 运动或外出后,最好立即用清水洗净皮肤表面的汗液,并更换衣物。这样能减少体表“诱蚊因子”,尤其是在傍晚蚊虫活跃时段回家后。选择浅色、宽松衣服遮盖皮肤 研究证实,穿着浅色衣物能将被蚊子咬的概率降低约30%;宽松衣物也能物理阻隔叮咬,减少蚊子的接触面积。适当使用“含DEET成分”正规驱蚊产品 对于皮肤容易被咬或者过敏人群,可选择含有DEET(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剂。注意避开面部、创口和儿童口鼻区域,并优先选购正规品牌。多项防蚊实验表明,DEET浓度在100%的喷雾,防护时间可达48小时,比传统花露水效果更稳定更安全。另外,保持居家卫生、减少积水养蚊环境、晚上加装纱窗和蚊帐,也是基础防护不可忽视的环节。对于身体条件特殊或长期被蚊子叮咬引发显著过敏反应的人群,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过敏性体质或其他皮肤疾病。
结语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被蚊子咬多并不“全怪血型”,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结果,尤其是平时的生活细节,经常容易被忽视。如果你长期觉得自己“特别招蚊子”,建议迅速调整如上日常习惯。不妨从今晚做起,及时冲洗汗液、挑选浅色衣服、科学用驱蚊剂,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更安心的夏夜。健康防蚊,贵在坚持,防患于未“咬”。若出现严重过敏或皮肤问题,还需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切勿自行盲目处理。每个人身体情况有差异,以上建议为科学普适指导,具体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还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来源:张守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