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三重转向:从“制造范文”到“培育思想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3:04 1

摘要:还记得作文课上那熟悉的一幕吗?投影仪白亮的光打在幕布上,“雨中送伞” 的范文占据了大半屏幕 —— 老师指着段落说 “开头要环境渲染,结尾要升华主题”,还特意圈出 “晶莹的雨珠”“温暖的臂膀” 这类 “好词好句”。台下的学生们埋着头,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生怕

还记得作文课上那熟悉的一幕吗?投影仪白亮的光打在幕布上,“雨中送伞” 的范文占据了大半屏幕 —— 老师指着段落说 “开头要环境渲染,结尾要升华主题”,还特意圈出 “晶莹的雨珠”“温暖的臂膀” 这类 “好词好句”。台下的学生们埋着头,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生怕漏了任何一个 “得分点”。可等到收上来的作文本摊在讲桌上,十篇里有八篇都是 “妈妈冒雨送伞、自己感动落泪” 的情节,连雨滴的描写都惊人地相似。这曾是无数语文课堂的常态,却也正是新课改想要打破的 “模板化困局”。

一位教师的反思:当 “精美文字” 丢了 “真实温度”

周五傍晚,李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指尖划过最后一本作文本。纸上的句子越来越 “漂亮”——“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心灵的窗户被照亮” 这类修辞信手拈来,段落结构也严丝合缝,可她却没找到一篇能让人心头一暖的文字。有个学生写 “第一次做饭”,只写了 “我按照步骤完成,妈妈夸我长大了”,没提油溅到手上的刺痛,也没说盐放多了的慌张;还有个学生写 “朋友的帮助”,通篇是 “他无私奉献、我深受感动”,却没讲具体是哪件事、当时的心情如何。李老师突然意识到:当作文教学变成 “模板传递”,学生学会的只是 “组装文字”,那份源自生活的粗糙与真实,早就被磨没了 —— 这和新课标倡导的 “核心素养”,完全背道而驰。

那么,新课改究竟要如何让作文教学回归 “育人” 本质?答案或许藏在从 “技术训练” 到 “人的培育” 的三重转向里。

一、目标转向:从 “为分数写好文章” 到 “为自己真实表达”

过去的作文课,我们总在和 “分数” 赛跑:老师教的是 “开头点题、中间分论点、结尾升华” 的应试套路,学生练的是 “如何套用范文得高分”。可新课标却在提醒我们:作文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解决问题、表达想法。

就像写 “理想” 这个主题,以前的课堂是这样的:老师布置命题作文《我的理想》,黑板上还会列好 “科学家 —— 奉献社会”“医生 —— 救死扶伤” 的 “正确方向”。学生们大多照着模板写,哪怕自己真正喜欢的是画画、打球,也会硬着头皮写 “我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

而现在,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课堂上,有的学生摩挲着笔记本上画的小漫画,写下 “不知道你有没有成为插画师?会不会为了赶稿熬夜,但看到自己的画印在书上时,应该会很开心吧”;有的学生皱着眉,在信里问未来的自己 “你当年担心的数学成绩,后来有没有克服?是不是还像现在一样,喜欢在放学后去操场看晚霞”。没有 “标准答案”,没有 “高分套路”,写作变成了一次和自己的对话 —— 这才是作文该有的样子:不是应付考题,而是梳理内心。

其实,好的作文题从来不是 “命题”,而是 “搭桥”—— 一边连着学生的生活,一边连着他们的思考。只有当学生觉得 “我写的是自己想讲的话”,才会愿意把真情实感装进去。

二、内容转向:从 “无源头的命题” 到 “有场景的任务”

“老师,我没什么可写的!” 这大概是语文老师最常听到的抱怨。为什么学生总觉得 “无事可写”?不是他们没经历过生活,而是过去的命题太 “空”——《一件小事》《我的感动》这类题目,没有具体的场景,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只能硬着头皮 “编故事”。

新课改却在告诉我们:要让写作 “落地”,就得给学生一个真实的 “表达场景”。

比如同样是写 “身边的人”,过去的课堂是 “命题《一件小事》,要求有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人物品质”。学生们往往会写 “同学帮我捡笔袋”“老师帮我讲题目”,情节单薄,也没什么细节。

但现在,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咱们班的公众号‘校园微光’要征稿啦!主题是‘寻找身边默默无闻的行善者’—— 比如每天帮同学整理讲台的人、下雨天把伞让给别人的人、食堂里帮阿姨收拾餐盘的人。请你找到这个人,写下他做的事,让全班同学都看见他的温暖。”

任务一布置,学生们立刻忙了起来:有人课间蹲在教室后门,观察那个每天默默擦黑板槽的同学;有人特意早到食堂,记录阿姨给忘记带饭卡的同学 “赊饭” 时的笑容;还有人跟着校门口的保安叔叔,看他怎么帮低年级学生背书包、找家长。写作时,他们会写 “保安叔叔的手套磨破了一个洞,却还是用手帮小朋友擦脸上的鼻涕”,会写 “那个整理讲台的同学,总把粉笔按颜色排好,方便下节课的老师用”—— 这些细节,都是从真实场景里 “挖” 出来的。

原来,不是学生没东西可写,而是我们没给他们 “为什么写” 的理由。当写作有了具体的平台(公众号)、真实的读者(同学)、明确的意义(让好人被看见),学生自然会主动去观察、去记录。

三、评价转向:从 “红笔打分” 到 “陪着成长”

以前改作文,老师像是 “评判官”:红笔圈出病句,在末尾写一句 “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再打个分数 —— 学生拿到作文本,先看分数,然后就塞进抽屉,连红笔标注的地方都不会再看。这样的评价,根本帮不到学生。

新课改倡导的评价,更像 “成长教练”:不是考完再打分,而是陪着学生一起把作文写好。

有位老师尝试了 “写作工作坊” 模式,效果特别好。比如写 “校园行善者” 那篇作文时,写作前,老师会给学生一张 “评价量表”,上面写着 “有没有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有没有讲清楚事情的过程?读者能从文字里感受到温暖吗”—— 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 “好作文是什么样的”。

写作中,老师会组织 “同伴互评”:两个学生坐在一起,拿着对方的草稿,照着量表提建议。有个学生说:“你写了保安叔叔帮同学捡书包,但没说他当时手里还拎着要送给老师的快递,一直用胳膊夹着,特别不方便 —— 加上这个细节,大家会更觉得他好。” 另一个学生点点头,立刻在草稿上补了这句话。

写作后,老师不会只写评语,而是找学生 “面批”:“你写的食堂阿姨特别生动,但如果能加一句她说话的语气,比如‘没事,下次记得带就行’,人物会更像‘活’的。” 学生听了,马上就能明白该怎么改。

其实,评价的目的从来不是 “选优秀”,而是 “帮进步”。当学生既能当 “作者” 写自己的事,又能当 “读者” 提建议,慢慢就会知道 “怎么改能更好”—— 这才是作文评价该有的价值。

结语:作文教学,终究是 “育人” 的事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次 “角色转变”:我们不再是 “范文传授者”,而是 “场景设计者”—— 要给学生真实的表达情境;是 “思维激发者”—— 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更是 “过程陪伴者”—— 要陪着他们从写得 “不好” 到写得 “更好”。

这场变革的最终样子,其实很简单:当学生不再怕写作文,反而愿意把日记本里的心事、课堂上的争论、放学路上看到的晚霞,都写成文字;当他们觉得 “我的想法很重要,我的声音有人听”—— 这时候,作文教学就真正回到了 “育人” 的本质。

我们要的从来不是 “满分范文”,而是能清晰、审慎、有温度地表达自己的未来公民。当作文教学做到了这一点,收获的不只是漂亮的分数,更是一代有思想、会表达的年轻人。

来源:营口口偶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