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陷信任危机预制菜风波引家长强烈不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05:09 1

摘要:有些品牌的崩塌,不是轰然倒下,而是像你踩到一块松动的井盖——先是一声闷响,然后泥水溅得满身,回过神才发现这事会在朋友圈被聊上一整天。

有些品牌的崩塌,不是轰然倒下,而是像你踩到一块松动的井盖——先是一声闷响,然后泥水溅得满身,回过神才发现这事会在朋友圈被聊上一整天。

西贝,这个曾经让家长们眼睛发亮、孩子们跑着进门的亲子餐饮“白月光”,就这么被一句话推下了舆论坑里,还自己往坑底加砖。

那天我刷微博,本来只是想看看晚饭吃什么,结果老罗的一条吐槽直接把我的胃口打没了:“几乎全是预制菜,还死贵。”

他可不是随便抱怨两句,人家细节拉满:羊排像隔夜重烤、葱香烤鱼变成葱腥烤鱼、汤不热牛肉土豆寡淡。

这画面感太强,我甚至能听见冷冻袋开封时那种塑料摩擦声。

而西贝一直拿“新鲜健康”当招牌,这一下等于把自家的核心价值观送上断头台。

更好玩的,是他们的回应方式。

创始人贾国龙第一时间甩出一句斩钉截铁的“100%没有预制菜”,还扬言要起诉老罗,说这是损害公司利益。

我看完只觉得这火苗瞬间添了一桶油。

本来公关高手都懂先低姿态稳住情绪,再慢慢解释,他这一嗓子喊出来,就跟吵架抢过话筒唱歌一样,把场面搞成群口相声。

他为了证明清白,还开放厨房参观,上线“不好吃不要钱”的特别菜单。

结果直播镜头扫过去,全是冷冻包装、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还有工具混用和转基因油……真有点像电影反派揭下面具的一刻,你期待的是惊喜,得到的是尴尬。

就在大家讨论食材的时候,又冒出了温州门店公筷喂狗事件。

一位爸爸带孩子去吃饭,对桌女士用公筷夹菜给宠物狗,他找店长理论,却被告知没禁止宠物入内,并拒绝查监控。

在普通餐厅也许只是笑谈,但在亲子餐厅,这是直戳顾客底线——毕竟小孩入口安全感不是靠围兜和绘本撑起来的。

这件事很快勾起了2019年的旧账,当年南京门店就因为洗碗布擦手、不戴口罩做饭被曝光,那时候道歉承诺整改,如今再翻出来,就多了一层背叛味儿。

他们后来终于发致歉信,说生产工艺与顾客期待差距太大,要整改,比如儿童餐现场加工,用非转基因油缩短保质期。

但不少消费者依然觉得是在敷衍,有家长指出鳕鱼条换成大黄鱼,就是拿价格高但品质未必好的东西糊弄。

而贾国龙又来了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听起来仿佛是在耍贫嘴,可大家正气头上,这种玩笑只会加倍刺耳。

有评论说这是典型地没搞懂消费时代的话语权格局——现在不是老板教育客户,而是客户教老板怎么做人。

如果把这些事按时间顺序摆出来,其实它并不像一次偶发事故,更像是一连串埋雷后的集中爆炸。

从食品行业来看,新鲜、安全是真正不可妥协的生命线,一旦出现裂缝,即使补救,也很难修复心理防线。

而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每一次负面都会迅速叠加形成雪球效应。

当明星创始人与知名意见领袖公开对掐,它不仅仅是一场争议,更是一场关于诚意、公关智慧以及透明度的大考验。

这种剧情我之前也见过,比如某茶饮品牌爆出奶精粉替代鲜奶,也是靠花哨活动试图挽回,但效果微乎其微,因为核心信任断裂之后,很少有人愿意再付学费帮你试错;还有某网红蛋糕,被曝抹茶粉里根本没抹茶,只剩香精味儿,再怎么拍视频展示日本进口空运包装,也无法让挑剔的新中产买账。

现代消费者很现实:你的故事可以笨拙,可以有瑕疵,但不能假装完美;摆拍式真诚比造假更容易引起反感,因为它多了一层算计,让人觉得被耍了。

如果我是西贝,现在不会急着甩数据秀活动,而该先闭嘴,把行动做到能让挑剔的人无话可说。

比如认真审视供应链,从原料到制作流程都恢复最初宣传里的标准,让实景成为广告,然后才考虑营销。

而面对批评,要忍住辩解冲动,否则一句强硬否认可能抵消半年努力。

如果下一次再发生类似事故,大概率不会有人耐心等第二次机会——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有扩音器的平台上,一个小失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灾难级舆情。

不知道未来路过他们店,会看到里面坐满人聊起这些旧事哈哈打趣,还是空荡荡留着格子桌布任岁月褪色。

不过有一点挺确定,现在的小孩也开始记住一些品牌名字,而且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爸妈曾经骂过它。

这对任何自称家庭友好的企业来说,都算一种讽刺吧,你说呢?

来源:皮孩战士gy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