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浚伟直言“追风人”成市民发声工具,昔日小生如今身居高位引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07:33 1

摘要:最近,前TVB小生、新城广播CEO马浚伟,就因为在台风天直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流量算是玩砸了!

流量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最近,前TVB小生、新城广播CEO马浚伟,就因为在台风天直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流量算是玩砸了!

10月25日晚上,香港天文台挂出了八号风球,台风“卡努”正逼近。

按理说,大家都该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避风。

可这位马总,偏偏带着俩助理跑到尖沙咀海边,举着手机搞起了“风暴现场报道”。

视频里,海浪都快把栏杆掀翻了,他还在那儿大喊:“让大家听听真正的风声!”。

结果没过多久,香港就报告了387宗塌树、23处水浸,还有47人因为台风进了医院,3个伤得还不轻。

而马浚伟那条“风暴现场”的短视频,倒是火了,播放量蹭蹭往上涨,突破了十万。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有人扒出他年初在北大读EMBA时写的论文,题目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转型策略》,里面提到“极端天气是最低成本的高流量场景”。

现在看来,这论文简直成了“神预言”。

立法会议员江玉欢直接在大会上质问:“商界借天灾营销,政府是不是要管管?”。

更尴尬的是,民建联趁势推出“安全观浪”宣传,用的正是新城广播的时段。

这简直是马浚伟自己打自己的脸。

内部员工也爆料,说原本安排的是室内连线,是马浚伟临时改成了外景,目的是“给新投资人看流量爆发力”。

结果,海水灌进了靴筒,镜头抖个不停,弹幕上刷的不是赞,而是“快跑”。

香港大学新闻学院的退休教授李燦荣一针见血地指出:“天灾不是片场,观众要的是资讯,不是演技。”消防部门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已经发生了32宗观浪被困救援事件,其中一半发生在直播打卡热点。

有网友直接把这些数字做成了图,配文“网红打卡,市民买单”。

事后,马浚伟在微博上道了歉,说会“深刻反思”,但道歉博文的末尾还不忘带上新城广播30周年庆典的话题,这波操作又引来一顿骂。

甚至有消息传出,北大那边已经把他的论文从优秀降为了“需重新答辩”。

面子这回是丢大了。

风停雨歇,大家讨论的不是台风有多猛,而是做人的底线。

直播要速度,没错,但命更重要啊!

转型要流量,也对,但不能把灾难当成舞台。

下次再刮台风,观众想看到的是预警、救援,是实用的信息,而不是哪个高管在风中摆造型。

流量固然重要,但拿天灾当背景板,把城市当片场,这算盘打错了。

风一过,翻车比塌树还快。

有网友评论说:“直播风暴?不如叫风暴直播!下次报个平安就行,别硬加戏了。”

话说回来,这事儿也让人反思。

为了流量,有些人真是啥都敢干。

但流量这东西,就像海浪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真正能留下来的,还是那些有价值、有温度的内容。

还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东西,真不是说说而已。

作为媒体平台,新城广播应该承担起引导社会价值观的责任,而不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就置公众安全于不顾。

这波操作,不仅损害了马浚伟的个人形象,也让新城广播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现在,事情已经发生,道歉也道了。

但真正的反思,应该是在行动上。

希望下次再看到马浚伟,不是在风暴中心,而是在公益活动现场。

毕竟,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用对了地方,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至于新城广播,也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发展策略了。

一味追求流量,只会迷失方向。

只有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赢得长久的尊重和支持。

这事儿也给其他媒体平台提了个醒,流量不是万能的,底线才是王道。

未来,新媒体的转型之路还很长,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吸取教训,找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别再让类似的“风暴直播”上演了,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对社会责任的背叛。

说到底,做人做事,都要有底线,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小永侃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