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2025年度演讲:逆天改命,小米的五年蜕变之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9:52 1

摘要:2025年9月25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雷军迎来了他的第六次年度演讲。

这两天,整个科技圈被一场演讲刷屏。

2025年9月25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雷军迎来了他的第六次年度演讲。

在两个多小时里,他没有过多渲染小米这一路走来的成功历程,而是做了一件更走心的事——

毫无保留地撕开了小米这五年的伤疤,将那段充满焦虑、迷茫和自我怀疑的至暗时刻和盘托出。

01.辉煌下的焦虑与反思

五年前,2020年,小米十周年。

上市两年,年营收破2000亿,世界500强。在旁人眼中,小米已经成功登顶。

但雷军坦言,那时的自己,内心充满“难以言说的焦虑”

对小米来说,这座山峰的顶端,已然触碰到行业的天花板。

“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这句描述背后,是一种商业模式的终局性困局。

依靠整合供应链、效率提升和营销创新的互联网制造模式,在当时已经看到了增长的极限。

外界的“组装厂”、“没技术”、“只会营销”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但更可怕的,是内部可能出现的战略性躺平。

那段时间,他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是躺平认命,还是继续打拼?

雷军选择了后者。而破局的方法,源自他小时候学围棋时掌握的方法:复盘

“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遍,该怎么做?”

正是这三个关键问题,开启了小米长达半年的深度复盘,会议开了四五十次,每次四五个小时。

02.蜕变一:重塑基因,坚定“技术为本”

经过深刻反思,雷军决定对小米企业基因来一次彻底改造——

果断将船头从互联网模式创新的舒适区,调转向硬核科技的艰深区,并计划五年投入1000亿研发资金。

要知道,2019年小米全年研发投入仅75亿。

五年千亿,是一场巨大的豪赌。

赌小米能否挣脱“性价比”和“整合商”的路径依赖,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从追求效率的快公司,转向崇尚长期主义的硬核科技公司。

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整个组织从思维模式到评价体系的彻底重构。

技术为本成为铁律,重新创业的热情被点燃。

随之而来的是团队的重塑。引进卢伟冰、曾学忠等外部顶尖人才,提拔朱丹、屈恒等内部年轻干将。

重新创业,既需要空降的专业人才带来新视野、打破认知壁垒,也需要老将的忠诚与沉淀,来守护文化与定力。

如今负责芯片业务的朱丹,正是工号54的早期员工。

03.蜕变二:芯片梦,跌倒了再爬起来

关于芯片的故事,最关键的不是3nm技术的突破,而是如何战胜心魔。

2014年,小米成立松果电子,开始自研芯片。2017年发布澎湃S1,但最终项目受阻;2018年艰难决定:停掉手机SoC研发。

松果的失败,在内部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用雷军的话说,“大家都心有余悸”。这种恐惧是理性的:自研手机SoC,至少花费十年时间,投入五百亿,九死一生。

复盘时,他们看清了松果失败的核心: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同时需要手机团队的全力支持,而当时协同困难。

但芯片是科技巨头的必由之路。2021年初,小米重启芯片项目

过程无比艰难,业务受国际形势影响大幅滑坡,同时供着“造车”和“芯片”两个孩子,每个都是五六百亿的投入,压力窒息。

内部出现质疑:“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

2022年5月的高管会上,雷军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假如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公司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小米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

这关乎一家企业的野心与灵魂,答案显而易见:咬牙坚持,绝不动摇。

2024年5月22日,玄戒O1一次投片成功。雷军接到来自这颗芯片的第一个电话,百感交集。

玄戒O1的成功,首先不是技术的成功,而是组织心理学的成功。

它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一个曾经失败、并因此背负沉重包袱的团队,如何能重拾信心,再次all in?

04.蜕变三:征战纽北,用实力赢得尊重

一个手机厂来做汽车,行业最初投来的是质疑的目光。

小米选择了一条最硬核、最没有争议的道路——用绝对性能在汽车工业的圣殿纽北赛道证明自己。

阿灿的故事令人动容。这位小米汽车首席测试车手,对造车有着极致热爱。

为加入小米,他甚至说:

小米在哪造车,我就举家搬到哪里。”

Ultra项目的立项、取消、再重启,一波三折。

挑战纽北赛道,发20封邮件石沉大海,亲赴德国大雪中洽谈,测试日遇大雨延期……

最终,在仅有的10分钟窗口里,跑出了震撼世界的成绩。

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总榜排名第三,量产车位列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中国汽车,首次以性能赢得全球尊重。

05.蜕变四:另辟蹊径,YU7再造奇迹

面对SUV市场的红海,小米再次做出了不同选择。

当理想用“彩电、冰箱、大沙发”开创增程SUV新赛道时,小米内部经过激烈争论,甚至要“拉黑24小时”冷静,最终决定:不走寻常路

不做大空间增程,而是为驾驶者设计一辆好看好开的运动型SUV,同时兼顾家庭日常使用。

用户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移动的家,更是一个承载自我精神追求的空间。

那位在车里独处半小时的奶爸车主故事,精准击中了现代人的内心困境——在家庭责任与自我价值之间的挣扎。

YU7的成功,证明了创新不是满足所有需求,是精准击中未被满足的深度需求。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最后时刻,雷军决定砍掉原定的620公里标准版,直接将835公里长续航Pro版更名为“标准版”,定价不变。

YU7上市后,3分钟大定超20万辆,用实力回应了所有质疑,彻底颠覆了同级市场的竞争格局。

06.改变,是一种信念

为什么雷军要在演讲的最后,讲一个似乎与小米主业无关的朋友故事?

因为陈年的故事,是整个演讲的题眼。

一个55岁、还清债务、本可安心写书的人,因为受雷军造车的触动,毅然决然从零开始,投身完全陌生的直播电商。

这个故事完美诠释了演讲的核心主题——改变

它传达了一个更为普世的价值:改变,无关年龄,无关背景,只关乎决心和认知。

雷军通过陈年,把小米的蜕变从一家企业的案例,升华成一种足以激励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力量。

他是在说:你看,我和小米可以,陈年可以,你也一样可以。

如今,凡客已做到抖音男装前三。

55岁,正是闯的年纪。

07.未来正来,精彩可期

五年前,雷军和小米的反思,源于一种深刻的时代危机感。

五年后,他们的蜕变,则是因为精准地踏上了时代的节拍。

他们抓住了中国供应链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升级浪潮,

抓住了中国消费者从追求性价比到认同技术价值的心理转变,

抓住了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上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雷军说:

“改变,本身就是希望——路可以重新走,梦可以重新做,未来可以重新书写。”

“改变,更是一种信念——敢于破局,豁达乐观,始终相信更美好的明天。”

这场演讲,不仅属于小米和雷军,也属于每一个正在经历改变、渴望突破的人。

愿每一个正经历改变的人,都不被风雨阻挡,迎来属于自己的无限精彩。

来源:长财咨询官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