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常说“水美则鱼肥”,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营商环境就是“水”,企业就是“鱼”。过去,我们致力于让“水”更清澈、更通畅——即提升行政效率、降低税费成本,这让许多“鱼”得以生存。但当各地都在努力改善水质时,如何才能让一片水域脱颖而出,不仅吸引普通的鱼群,更能孕育出
我们常说“水美则鱼肥”,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营商环境就是“水”,企业就是“鱼”。过去,我们致力于让“水”更清澈、更通畅——即提升行政效率、降低税费成本,这让许多“鱼”得以生存。但当各地都在努力改善水质时,如何才能让一片水域脱颖而出,不仅吸引普通的鱼群,更能孕育出强大而独特的“鲸鱼”呢?
答案在于:为水体注入“创新”的活水。创新,不再是企业发展中的“可选项”,而已成为顶级营商环境的“标配”和“核心引擎”。
一、创新,破解内卷式竞争的“唯一解”
当前,优惠政策趋同、审批效率见顶,营商环境建设容易陷入“内卷”。A地能给的优惠,B地也能给,最终比拼的是财政实力,而非可持续的发展潜力。这种“拼成本、拼政策”的模式,吸引来的往往是资源依赖型而非创新驱动型企业。
创新,则从根本上重塑了竞争逻辑。一个能滋养创新的环境,提供的不是短期的“鱼饵”,而是强大的“渔业生态”。它意味着:
完善的产业链协同:新技术能迅速找到上下游配套。
活跃的创投资本:好的想法不至于湮灭于萌芽。
宽容失败的文化:鼓励冒险与探索。
高效的中试与转化平台:能跨越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死亡之谷。
当一片土地能系统性地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时,它便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吸引力。
二、创新与营商环境:从“单向滋养”到“双向赋能”
传统观点认为,营商环境是创新的基础保障,二者是“土壤”与“种子”的静态关系。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创新本身,正是打造更优质营商环境的最强大引擎。它通过“建圈强链”和“生态演化”,实现与营商环境的双向赋能。
(一)创新是“建圈强链”的核心动力,优化产业小环境
真正的营商环境,不仅在于政府服务的高效,更在于产业“小生态”的健康度。创新,特别是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能自发地吸引和集聚上下游企业。
当一家龙头企业通过创新占据技术高地,它就会成为强大的“磁极”,吸引配套企业就近布局以降低协作成本。这会自然形成一条更具韧性、更低交易成本的本地产业链。对企业而言,这种基于创新协同形成的“产业生态圈”,比任何孤立的优惠政策都更具价值。它意味着更稳定的供应链、更快的研发迭代速度和更低的运营成本——这正是营商环境中最为企业看重的“硬核”部分。
(二)创新催生“生态繁荣”,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随着创新链条的完善和产业圈的壮大,会对生产性服务业(如工业设计、检验检测、风险投资、专业法律咨询等)产生巨大需求,从而催化出丰富的“中生态”。
这个“中生态”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极大降低了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外部成本。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会使该区域对所有相关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强者愈强”的良性循环。政府的角色,也从初期的“栽树者”,逐渐转变为维护整个“雨林”生态的守护者。
三、从“政策洼地”迈向“创新高地”:营商环境的三大深层转变
营商环境的优化,绝非简单的指标提升,而是一场深刻的理念与范式革命。其建设重心需实现三大根本性转变:
(一)招商之变:从“抢夺成熟企业”到“培育创新种子”
传统的招商模式往往着眼于“摘桃子”,即耗费巨大资源去争取已成熟的头部企业。而在创新生态下,招商的逻辑应前置为“播种子、育苗子”。通过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产业公地,在技术转化的关键阶段主动介入、提供支持。这不仅能精准筛选出最具潜力的未来之星,更能通过早期赋能与企业建立深度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伴随式成长”的招商,引进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未来的产业链“链主”和创新的源头活水。
(二)目标之变:从“稳定经营”到“价值跃迁”
这是最核心的转变。传统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经营环境,让其“活得好”。这固然重要,但更高阶的营商环境目标远不止于此。它旨在催化企业实现价值的跃迁——即通过生态的力量,帮助企业完成从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到市场地位的根本性提升。其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企业满意”度,而是企业的“成长高度”与“竞争壁垒”。政府的价值,体现在能否帮助企业突破其依靠自身力量难以逾越的瓶颈,例如打通核心技术的中试关卡、对接全球顶尖的研发资源、融入高价值的国际产业链等。
(三)角色之变:从“服务者”到“共建者”
政府的角色不再局限于高效审批和被动响应(“有求必应”),而应进阶为创新生态的主动设计者和共同建设者。这意味着要前瞻性地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科创社群、开放应用场景,与企业共同面对不确定性,成为创新路上的“合伙人”。
栽下创新林,引得凤凰来。真正的远见,不在于筑起一时的“政策洼地”,而在于培育一片能让最优秀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创新雨林”。当这片土地自己能持续产出突破性成果时,顶级的企业和人才自然会不请自来。这,正是营商环境建设的最高境界。
来源:零点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