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危机!全球制琴业如何破“无材可用”难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3:33 1

摘要:近日,瑞士木材解决方案公司(Swiss Wood Solutions AG)正式推出索诺伍德(Sonowood)系列弦乐器配件。这款产品以欧洲本土认证森林木材为原料,经创新工艺精制而成,成功实现对热带乌木的优质替代,为当下愈演愈烈的弓弦乐器用材争议,提供了极具

带有索诺伍德组件的小提琴

文 | 谷宇飞

近日,瑞士木材解决方案公司(Swiss Wood Solutions AG)正式推出索诺伍德(Sonowood)系列弦乐器配件。这款产品以欧洲本土认证森林木材为原料,经创新工艺精制而成,成功实现对热带乌木的优质替代,为当下愈演愈烈的弓弦乐器用材争议,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全新解法。然而与此同时,巴西红木(又称伯南布哥木)琴弓禁令提案等问题持续发酵,正不断冲击全球弦乐产业;作为全球提琴生产大国,中国制琴行业亦深陷这场危机之中,面临多重挑战。

这款热带乌木替代品的诞生,不仅为全球弓弦乐器用材困境带来了关键破局思路,更让整个行业得以聚焦危机的核心症结——从热带乌木资源枯竭,到巴西红木濒临灭绝,再到中国制琴业面临的合规难题与原料短缺,用材缺口正沿着产业链各环节不断渗透,甚至恐动摇发展根基。

技术破局:

化解热带乌木短缺困境

在制琴行业的长期认知里,热带乌木的“不可替代性”曾是公认的行业共识。其高密度、高硬度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小提琴指板、弦轴板、腮托等核心配件的“黄金标准”。这些部件直接影响演奏者的手感与乐器的音色传导,对木材性能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木料,热带乌木的优势长期难以被其他材料替代。

但随着热带雨林的过度开采,优质热带乌木资源日渐枯竭,生态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国际社会相继出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美国《莱西法案》、欧盟《木材法规》(EUDR)等,从进口、贸易到加工,对热带木材流通进行全链条严格管控。这一变化并非“突发危机”,而是长期“资源消耗型”产业模式下的必然结果:热带乌木生长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且仅产于热带雨林,过度开采早已严重透支资源储备。政策收紧后,全球制琴企业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承受原料成本飙升的压力,要么因“无材可用”陷入生产停滞。

瑞士索诺伍德的出现,以“技术替代”的思路,破解了这一资源依赖困局。据介绍,该材料选用欧洲本土常见的云杉、山毛榉为原料,通过专利“热液机械工艺”,精准调控压力、温度与木材含水率,实现木材致密化处理。最终成品不仅在密度、声速等关键性能指标上比肩甚至超越传统乌木,还能保持100%纯木材属性,全程无黏合剂、树脂等化学添加,兼顾性能与环保;外观上更覆盖从经典乌木色到浅色的多元选择,可适配不同制琴师的风格需求。

索诺伍德以云杉木制作的指板

苏黎世制琴师鲍里斯·豪格(Boris Haug)对索诺伍德的创新给予高度评价:“索诺伍德的特性让我在调整乐器音色时有了更大空间。”他所制作的运用这款材料的乐器,还成功斩获了美国小提琴协会奖项。瑞士索诺伍德的创新,更为行业提供了“本土资源+技术创新”的核心思路。中国同样拥有丰富的本土木材,若能通过工艺升级提升性能,就能减少对稀缺进口木材的依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巴西红木困局:

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若说热带乌木的危机可通过技术创新缓解,那么巴西红木(学名:Paubrasilia echinata,又称伯南布哥木、巴西苏木)的困境则更具复杂性。它不仅是原料短缺问题,更牵涉到弦乐艺术传承的“文化根基”。

据悉,巴西拟将巴西红木保护级别提升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的提案,若该提案通过,全球巴西红木琴弓的买卖与跨境流通将受到严重限制。由于音乐家携带这类琴弓跨境演出时,需持有 CITES许可证或“乐器证书”(MIC),且无论琴弓年代与产地,每次出入境都需政府官员在证件上盖章。更关键的是,部分国家不认可“乐器证书”,另有国家仅允许在指定的少数出入境口岸使用该证书,这给巡回演出的音乐家带来极大不便。正因如此,柏林爱乐乐团小提琴家伊娃-玛丽亚·托马西(Eva-Maria Tomasi)曾表达担忧:“这对依赖国际巡演的专业演奏家而言近乎灾难。政策‘一刀切’会让专业琴弓无法正常交易,不仅每次跨境演出都需额外申请许可,更可能让百年制弓工艺因材料断供而断层。”

政策收紧的背后,是巴西红木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严峻的保护现状。作为高端琴弓的“黄金原料”,巴西红木的独特弹性模量,能让弓毛在拉奏时产生均匀摩擦力,传递出层次丰富的音色。这种特性经过200余年的工艺适配,已与琴弓制作的学派、风格深度绑定,形成“材料-工艺-音色”不可分割的闭环,成为专业演奏家追求极致音色的核心依赖。

巴西红木琴弓

然而,巴西红木仅生长于巴西大西洋沿岸的特定区域,且因长期非法开采濒临灭绝。尽管巴西早已禁止从原生栖息地砍伐该树种,但非法贸易仍屡禁不止:自2002年以来,巴西已查获超1000根非法砍伐的巴西红木原木(多来自国家公园,部分树木树龄达数百年);2018年,巴西发起“哆来咪行动(Operation Dó-Ré-Mi)”打击濒危木材非法贸易,单次就查获29.2万个非法琴弓毛坯与成品琴弓,足见非法交易的猖獗与保护工作的迫切。

多方尝试:

破解乐器用材短缺难题

“巴西红木不是普通木材,而是琴弓工艺的‘灵魂’。”中国提琴制作师郑荃介绍,为破解原料难题,早在1998年,巴西红木就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此后,国际社会迅速行动,成立伯南布哥国际保护倡议(International Pernambuco Conservation Initiative,简称IPCI),联合全球制琴师建立专项基金会。该组织一方面与巴西政府协商“砍1种200”的可持续供应模式,通过植树补偿缓解资源消耗;另一方面推动全球库存木材登记,明确禁令实施前的库存可合法使用,禁令后则需巴西政府特殊批文,为行业争取过渡空间。

作为该组织中惟一的中国代表,郑荃深刻感受到解决该木材短缺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引种困难。郑荃曾推动国内引种巴西红木:“中国海南、云南的纬度与巴西红木原生产区接近,气候条件适宜其生长,当地也有引种意愿,但巴西明确禁止该树种出口,最终引种计划只能搁置,错失了自主培育的可能。”目前,全球行业虽在积极探索碳纤维、“硬木+碳纤维包裹”等替代方案,国内部分企业也在测试复合工艺,试图满足中档琴弓需求,但始终难以突破专业级标准。“演奏家对琴弓的要求,远不止物理指标达标。”郑荃解释道,“只有特定琴弓与特定乐器形成‘耦合效应’,才能奏出理想音色,这种微妙的适配性,是人工材料短期内无法复刻的。”更关键的是,巴西红木琴弓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可感知的文化遗产”。自托特改良巴洛克琴弓以来,琴弓制作逐渐形成法国弓的优雅、德国弓的硬朗等独特学派与传人体系,工艺与材料深度绑定;若脱离原生材料,这些百年工艺传统可能面临“失活”风险,对弦乐艺术传承造成不可逆损失。

此外,他认为中国制琴行业“小而散”的格局,进一步制约了木材问题的解决:多数企业规模小、利润薄,缺乏科研投入能力;行业内也未形成统一的“替代材料标准”,导致替代探索多为“各自为战”,难以形成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创新效率大打折扣。为此,郑荃建议:“需构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开展替代材料研发,制定统一标准,才能提升创新效率,突破当前困境。”

2025年11月的CITES大会,将成为决定巴西红木全球流通命运的关键节点;但对制琴行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应对危机的“内生动力”。为避免“一刀切”的环保政策影响行业正常发展,在生态与产业间找到平衡点,国际巴西红木保护倡议组织发起倡议:“首先,全面保护该树种的野生种群,防止过度开采与非法贸易;其次,推动通过规范种植园培育的巴西红木用于制作新琴弓,实现可持续生产与贸易;最后,确保巴西红木可合法用于琴弓制作及全球跨境演出,守护全球弦乐音乐数百年来的文化艺术传统。”该组织认为,上述所有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且均具备实现可能。以技术创新突破资源依赖,以合规经营规避风险,以协同合作提升抗风险能力。从瑞士索诺伍德的技术突破,到全球行业的合规探索,这场制琴木材危机的本质,是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艺术传承的三重平衡难题。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