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嘘声,联合国出现最尴尬时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9:05 1

摘要:纽约联合国大会的会场里,9月26日,响起了不同寻常的声音——不是掌声,而是嘘声。内塔尼亚胡走上讲台,四周却是一片空旷,代表团纷纷起身离场,留下的只是空座和回声。40多分钟的演讲,他面向的不是全世界的外交官,而是全球的良知。CNN称之为“毫不气馁、毫无歉意”,但

文︱陆弃

纽约联合国大会的会场里,9月26日,响起了不同寻常的声音——不是掌声,而是嘘声。内塔尼亚胡走上讲台,四周却是一片空旷,代表团纷纷起身离场,留下的只是空座和回声。40多分钟的演讲,他面向的不是全世界的外交官,而是全球的良知。CNN称之为“毫不气馁、毫无歉意”,但那些退场的脚步才是最响亮的回答。

这场演讲,是一场独角戏。以色列代表团热烈鼓掌,夫人频频鼓掌,台下几乎无人响应。伊朗的座位上,摆放着以色列袭击受害者的照片,那一刻,国际舞台上权力的光芒照不进人心。空荡荡的联合国大厅,不是混乱,而是对战争标榜的无声抗议。每一次空座,每一次离场,都像在提醒全世界:当暴力被包装成成就,沉默就是同谋。

演讲中,内塔尼亚胡极尽展示武力与威慑:加沙的叶海亚·辛瓦尔“完蛋了”,真主党的哈桑·纳斯鲁拉“完蛋了”,叙利亚、伊拉克、胡塞武装……名单如滚动字幕。他甚至当起了老师,设计现场选择题,问谁高喊“美国去死”,答案是“以上所有”;谁谋杀美国人和欧洲人,答案仍然是“以上所有”。台下空空如也,掌声来自他自己阵营的少数人,甚至胸前的二维码,也只为加沙被困的人们播放这场“联合国现场直播”。

这种强势,是令人震惊的现实:即便西方国家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大厅空空如也,他依然挥舞权力的武器,对加沙和胡塞武装发出直接威胁。以色列的报复在继续,过去两年,6万多巴勒斯坦人被杀,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轰炸的废墟,断裂的生命,这就是所谓“战果”的代价。强硬背后,是一股无法倾听的力量,它让和平的窗口缓缓关闭,也让世界的良知一次次被逼退。

演讲中对特朗普的感谢尤为刺眼。他称赞特朗普最了解以色列面临的威胁,承诺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并打击反犹主义。特朗普成了这场好斗表演的合作者和道义背书者。而那些公开谴责以色列的国家,私下竟又感谢其情报能力和军事行动,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复杂又矛盾的国际画面:道义上的孤立与私下的依赖并存,空洞的外交礼节背后,是权力与现实的冷漠交易。

联合国,这个以和平与协调著称的国际舞台,今天被空座和退场填满。空荡的会场,不只是内塔尼亚胡的尴尬,更是全球舆论和国际社会的尴尬。我们目睹战争的惨烈,但面对暴力和血腥,联合国与部分国家保持了沉默,这是耻辱,也是人类文明的考验。悲剧持续发生,每一个无力的旁观都成了背景,每一次沉默都在见证道德的缺席。

与此同时,这场演讲也展现了以色列的好斗本色。面对国际孤立,他依然选择用武力发声,习惯性将政治诉求与军事行动绑在一起。这种强硬,使得对话和倾听的空间几乎消失。空荡的联合国大厅,象征着国际社会对暴力和单边行动的排斥;而现实中,加沙的街头仍在哭泣,这就是力量与道义的分裂。

这也是全世界的尴尬与耻辱。联合国无法阻止惨剧继续,国际社会的道义权威正在被侵蚀。人类文明的底线,是共通的,但今天我们看到,权力的展示掩盖了对生命和公正的关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每一次选择都定义着世界的走向。当悲剧被旁观,我们无声的见证者,也无法免于责任。

在这样的场景下,有些问题必须问自己:面对不公与暴力,良知是否还能坚持?面对强权与沉默,文明是否还能被捍卫?联合国的空座提醒我们,和平不是自然到来的,而是需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体去维护和捍卫。战争被标榜为成就,沉默就是同谋,这是联合国的尴尬,也是全世界的警示。

这场演讲,空空如也,但意义沉重。历史会记住今天的空座和退场,也会记住加沙的哭声和联合国的沉默。世界的眼睛还在看,人类的良知仍在拷问。和平的窗还能打开多久,每一次选择都至关重要。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