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一条外网截图,说关岛现在晚上十一点半,基地里没人敢关手机,就怕东风-27的预警短信突然蹦出来。8000公里,10马赫,水漂式弹道,这三个数字摞在一起,等于把西太平洋所有航母甲板直接钉在秒表上。
昨晚刷到一条外网截图,说关岛现在晚上十一点半,基地里没人敢关手机,就怕东风-27的预警短信突然蹦出来。8000公里,10马赫,水漂式弹道,这三个数字摞在一起,等于把西太平洋所有航母甲板直接钉在秒表上。
我盯着屏幕愣了十秒,脑子里只有一句:原来“下班自由”也能被导弹管。
别笑,我表哥就在嘉手纳空军基地修雷达,上周跟他视频,他正把家用应急包装进车库,说上面下了内部简报,东风-27已经实战部署,不是试验品。
以前他们看东风-17像看热闹,现在看东风-27像看催命符——那玩意末端能横向飘,反导算法根本追不上飘移的残影。
他原话:“系统提示来袭后,我大概能抽半根烟,然后就得听天由命。
”
更离谱的是产能。
英国IISS给的数据:国内三个研发中心、五个生产基地,一年能干出50到80枚。
啥概念?
美国去年拼了命才攒出6枚高超音速样弹,连给陆军、海军、空军分都不够分,中国这边直接按“打”批发。
导弹不是手办,这是真·工业霸权,把火箭当香肠灌。
成都那边也没闲着。
新卫星图拍到成飞刚启用的巨型风洞,比原先的大一圈,门口停机坪摆着一架无尾翼、全翼身融合的模型,远看像一把回形针。
懂行的说那就是六代机气动验证机,有人机带无人僚机,双轨并行,一边试飞一边改代码,迭代速度跟手机系统更新似的。
美国NGAD还在PPT上画三角形,中国这边已经吹沙见金。
最让美军抓狂的是“测试—部署—迭代”这条流水线。
传统套路是先定型再量产,中国倒好,先小批量扔给火箭军,拿到实战数据再回炉改,改完接着部署。
东风-17就是这么一路小步快跑,两年功夫从西北戈壁蹦到东南沿海,现在东风-27直接继承这套打法,等于边打怪边升级,版本号永远领先对手一个身位。
有人问我,这算不算军备竞赛?
我说算,但更像工业竞赛。
美国把宝押在B-21、CCA、JADC2,全是高精尖单点突破;中国把整条产业链拧成一股绳,从稀土、芯片、风洞、碳纤维到总装厂,一条龙全在境内。
导弹产能拼的是机床、工人、夜班电费,这些恰恰是中国最不缺的东西。
美国想追,先得把锈带工厂重新点亮,可红脖子们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回流水线,这就是死结。
再说回我表哥,他最近开始学基础中文,说万一哪天真用得上,至少能听懂广播里那句“请保持镇静”。
我听完好一阵心酸——当对手的武器逼着你学中文,胜负其实已经写在了课本第一页。
所以别只盯着“导弹能打多远”,要看“导弹能下多少单”。
当一条生产线一年产80枚,而对面只能产6枚,时间就把胜利提前写好了。
未来十年,西太平洋的天空大概率会安静得可怕,因为没人敢先抬头——谁先抬头,谁就先被秒表掐住脖子。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