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心酸的是那个细节:张赛带着《羊脂球》进车间,想在工作间隙看两页,结果女同事以为他在看小黄书,哈哈大笑着到处宣扬。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一个16岁的少年,怀着文学梦走进工厂,以为能在机器轰鸣声中找到诗意,结果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那些年轻时对工厂的美好幻想——有文化氛围的广播、爱读书的同事、闲暇时光里的创作——统统化为泡影。
取而代之的,是刺耳的铃声、疲惫的身体,还有室友们"书呆子"、"大学生"的嘲笑声。
最心酸的是那个细节:张赛带着《羊脂球》进车间,想在工作间隙看两页,结果女同事以为他在看小黄书,哈哈大笑着到处宣扬。
这笑声里藏着多少无奈和误解啊!一个渴望文学滋养的灵魂,却被误解成最低俗的模样。
更让人感慨的是,张赛说他打工近二十年,"莫说林徽因和陆小曼,我连一个爱看书的女工也没碰见"。
这句话背后,是多少文艺青年的孤独和失落,在那个只有生存没有诗意的世界里,读书竟然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我想起那些年我们身边的工厂,想起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人们,他们中间真的就没有人向往文学、向往美好吗?当然有,只是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只是现实的冷漠让他们不敢轻易暴露内心的柔软。
张赛的"戒掉写作"更是让人心疼,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为了融入周围的环境,为了"现实一点",硬生生地把自己内心最珍贵的东西掐灭了。
整整六年不再动笔,这得需要多大的决心和痛苦,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而真实。
房贷、家庭、孩子,这些实实在在的责任像大山一样压在肩头,送外卖虽然辛苦,但至少自由一些,不用忍受工厂里的等级森严和人际关系的复杂。
最触动我的是张赛对工厂变化的观察,以前大家还会关心工友,有人受伤了会带水果去探望;现在连管理住院一周都没人提起。
以前年轻人会在工厂里谈恋爱,现在却"没有人谈恋爱了",智能手机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疏远,中年人只能聊聊男女八卦来打发时间。
这种变化让人既感慨又无奈,技术进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却在流失,工厂不再是一个有温度的共同体,而变成了冰冷的生产机器。
张赛重新拿起笔,不再追求"漂亮的句子"和"金句",而是想通过写作去记录、去改善。
他开始统计工厂里的标语,记录自己忘带水杯的次数,关注小区外墙脱落的情况,这种转变多么可贵,文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成了观察社会、记录生活的有力工具。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说:每一个在生活重压下仍然保持内心柔软的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个为了生存而暂时放下梦想的人,都不应该被嘲笑或遗忘。
张赛的经历告诉我们,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放弃内心的追求。
也许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仍然保持对美好的向往;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仍然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像张赛这样的声音,需要更多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文字。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和丰富,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忘记那些最朴素的情感和最真实的生活。
来源:昕昕科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