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从高处远眺,克南高架五层立交巍然屹立,与城市、远山共绘发展新图景。这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枢纽,正是乌鲁木齐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有力见证 力。(记者石磊摄)
9月25日,从高处远眺,克南高架五层立交巍然屹立,与城市、远山共绘发展新图景。这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枢纽,正是乌鲁木齐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有力见证 力。(记者石磊摄)
单凤纪工作中的照片。(齐鲁晚报供图)
90岁高龄的单凤纪讲述新疆戍边生涯。(齐鲁晚报供图)
拍摄于1953年的全班照,后排左起第一个是单凤纪。(齐鲁晚报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王丽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杨璐)“假如能回到17岁,我还要去新疆!”90岁山东女兵单凤纪的誓言,穿越70年时光。1952年,她坐了两个多月车才到新疆,在戈壁滩上盖楼修路,从建筑工成长为乡村医生,用青春浇灌这片土地。如今,她见证天堑变通途——公路里程从3000公里延伸到23万公里,医疗网点遍布城乡,新疆已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一个人的坚守,一片热土的巨变,这首跨越时代的建设者之歌,正是“如您所愿”的最好回答。
昔日新疆
“假如能重新回到17岁,我还是要当兵,还要到新疆,去建设新疆!”90岁高龄的单凤纪话语坚定,眼中闪烁着青春的光芒。
1952年,年仅17岁的单凤纪告别家乡山东高密,踏上西行征程。那时,她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将与中国西北边陲的发展紧密相连,更不会想到,70年后,新疆会变成她记忆中“想都不敢想”的模样。
西行远征
“在路上吃了不少苦,中途还乘船渡河,一路上走走停停,历时两个多月才抵达今天的乌鲁木齐市。”单凤纪回忆道。那时的新疆,百废待兴,“最高级的一条路还没有高密老家一半宽”。
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年仅17岁的单凤纪应召入伍,从老家跟随大部队一路乘坐火车西行。同车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大家头一次出远门,不知道新疆有多远,一路上有说有笑。
当时火车只通到西安,由于坐得太久,单凤纪下火车时双腿“不会走路了”。短暂休整后,她和一车姐妹从西安转坐军车开赴新疆。初到新疆,戈壁滩一望无际,单凤纪眼前的风景是广袤无垠的、神秘的,同时也是荒凉的、贫穷的。当地百姓非常热情,正值瓜果飘香,桃子、杏子往车上扔。
山东女兵们犹如种子一般,星星点点地被撒落在天山南北的大地上。单凤纪回忆,她和三个班的女兵被安排在位于喀什的南疆部队教导团,大家睡大通铺、吃大锅饭、学习文化知识。领到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女战士,单凤纪心中无比自豪,心想“人生终于有了出路”。
戈壁筑梦
“搞建筑,盖房子。”单凤纪回忆,当时被分配到了工程三团,投身于火热的建设浪潮之中。
喀什第一座面粉厂拔地而起,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小儿科也初具规模,这些凝聚着汗水与智慧的建筑背后,都有女兵连的身影——她们承担着粉刷墙面、安装玻璃、涂刷油漆等精细活儿。
“大家干劲十足,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每天工作12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身为玻璃工的单凤纪,每日专注于划割、打磨、安装玻璃的工作。她提及,安装时使用的腻子一旦沾上手,肥皂难以洗净,需借助汽油擦拭,而她对汽油过敏,手部皮肤常被灼伤。即便如此,她仍咬牙坚持。
施工条件之艰苦,令单凤纪记忆犹新。每完成一项工程转赴下一工地,她总要仔细清点工具,背着行囊徒步前行。戈壁滩上,龙卷风频发,衣物上落满层层尘土,“吃土”成了战友们的日常写照。
更艰巨的任务是参与修筑新疆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新藏公路。这条世界海拔最高、路况最艰险的公路,在1956年至1957年期间,由筑路人员在崇山峻岭之间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仅用19个月就完成了修建。
筑路过程中,工人们在冰天雪地中开凿冻土,许多人手脚冻伤、虎口震裂。单凤纪回忆,当时一名中专生担任技术员,年纪比她还小。女兵们手持坎土曼,挥汗如雨,一锹一铲推进工程进度。
医者仁心
面对施工队伍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单凤纪转型接受护士培训,以“优秀”成绩结业,从此开启医者之路。她随工程队医务所辗转各地,在巴楚县农场担任唯一的乡村医生时,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无所不包,甚至跨界为牲畜诊疗接生。
在忙碌的建设与医疗工作中,单凤纪与大两岁的同事舒强华相知相恋。1958年,两人喜结连理。舒强华来自湖南长沙,1949年参军入伍,同为医生。丈夫被派往西藏修路期间,单凤纪怀着身孕赴藏探望,却因强烈孕吐无法滞留,后调至叶城县卫生院任手术室助手。
“那时我在焉耆县带着大女儿,负责一个连队的医疗保障,丈夫在另一处工地奋战,我们每周见一面。”单凤纪回忆道。面对分散居住的牧民,骑马出诊成为日常,十几乃至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她策马疾驰,数次坠马却依然坚守岗位。
“生大女儿时胎位不正,难产缝了针,食堂师傅送来10个鸡蛋。”独自生产的艰辛让单凤纪落下病根,呕吐不止,当地卫生院无法确诊病因,建议转院。恰逢丈夫调回喀什,她也随之返回。
新疆第一公路工程队于1955年正式成立,驻地设在喀什市,这支承载着光荣使命的队伍,是新疆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专业公路施工力量。单凤纪与丈夫双双扎根于此,在工程队医务所肩负起守护筑路者的重任。因工程队常年辗转各地修路,医务所医生需随队流动,聚少离多成了生活的常态。
儿子未满月,新的任务便接踵而至——前往距喀什市约40公里的工程队农场担任医生。她将大女儿托付给远道而来的妹妹照料,怀抱尚在哺乳期的老二踏上征程。农场周边散落着孤儿院与畜牧场,方圆几十公里内,单凤纪是唯一的乡村医生。在医疗设备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她身兼数职,甚至跨界为牲畜诊疗接生,这一坚守便是整整六年。
一次,一位老乡骑马急召她去接生,仓促间将儿子托付给炊事员,自己背着药箱跨上马背。途中突遇公母马发情相逐,毫无防备的她重重摔落,却强忍剧痛带着腰伤完成接生。
“我深爱我的工作,总想着要把每件事做到最好。”从第一次抢救难产婴儿,到首次接生双胞胎,再到诊治麻风病人,每一次挑战都化作成长的阶梯。
在女儿舒玲的记忆里,父母永远是那个深夜被急促叩窗声唤醒、随叫随到的好医生。他们对病患倾注全部心血,却对子女要求严苛——5岁的她被送进托儿所,弟弟6岁前几乎没见过父亲的身影。
今日新疆
当单凤纪退休返回山东老家时,新疆已展露新颜,然而今日的成就,却远超她当年想象。七十余载沧桑巨变,从戈壁荒漠到路网纵横、从缺医少药到全民健康、从闭塞边陲到开放前沿,新疆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一代代建设者的青春与奉献。
交通跨越
当年单凤纪历时两个多月才走完的3000多公里路程,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的公路总里程仅有3000多公里,且路况极差。曾在新疆交通运输厅工作近40年的退休干部黄维回忆:“人们要出远门得先坐驴车走土路,再坐汽车在戈壁上颠簸……”
截至2024年底,全疆公路总里程达到23万公里,其中高速(一级)公路突破1.2万公里,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和客车。2024年12月30日,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经此穿越阻隔新疆南北的天山峻岭,仅需 20多分钟。2025年底,乌尉高速全线将实现通车,届时乌鲁木齐到库尔勒的驾车时长从7小时缩短至3小时。
现代农业、物流园、冷链基地……一座座产业新地标正在乌尉高速沿线加快布局。天山南麓,新疆瑞源乳业有限公司正扩建仓储车间,准备开通新的鲜奶配送专线。公司负责人于瑞红说:“这条高速公路开通后,企业预计一年可节省1500万元运输成本。”
70年栉风沐雨,新疆在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健康新疆
在单凤纪曾奉献青春的医疗卫生领域,新疆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0岁提高到2024年的77岁。
截至2024年底,新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9万家,卫生健康系统人员总数达到31.46万人。在对口援疆的有力支撑下,新疆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提升。
更令人欣慰的是,援疆工作注重提升“造血”功能。2024年以来,援疆专家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模式,培养本地骨干近5000人,开展学术讲座2000余场次,培训医务人员5万余人次。组织4000余名新疆医务人员赴援疆省市进修学习。大规模义诊活动惠及基层群众近40万人次,健康服务网络不断织密。
民生提质
新疆坚持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教育、就业、医疗等群众关切。2024年,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收入稳步增长。就业人员总数从2012年的1246万人增加至2024年的1391万人。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23801元和12551元。
西部门户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里,铁轨纵横交错,龙门吊繁忙工作,中欧班列整装待发。从这里出发,中国制造的产品2天抵达哈萨克斯坦,8天抵达俄罗斯,16天抵达荷兰。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新疆外贸亮点突出。2024年,新疆进出口总额4341.6亿元,连续3年跨越3个千亿级台阶。
如您所愿
单凤纪曾经奋斗过的喀什,如今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节点。2024年,新疆进出口总值连续三年跨越千亿台阶,与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
更令人欣慰的是,新疆粮食单产在2024年达每亩1049.7斤,跃居全国第一,“中国碗”里装入了更多的“新疆粮”。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和优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
94岁的新疆和田县村民马木提·伊敏感叹道:“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这句话,或许也是单凤纪老人的心声。
时光荏苒,当单凤纪退休返回阔别36年的山东老家时,已是白发苍苍。她回望新疆岁月,眼中满是“幸福与满足”。近年来,那些曾被她救治过的新疆故人,从天山南北等地赶来探望,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温暖着她的晚年。
单凤纪的故事,是2万多名山东女兵的缩影,更是全国各地建设者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见证。他们用青春热血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用无私奉献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是党培养了我,让我能为病人做些实事。”单凤纪说。这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在边疆的艰苦条件下坚守三十余载。
今日新疆,如您所愿。当单凤纪老人看到新疆的成就时,她定会感到欣慰:当年的奋斗与牺牲,已结出丰硕成果。而这,正是对那一代人艰苦创业最好的回答。
新疆各族群众在与对口援疆省市日益紧密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起情感共鸣、发展共谋、成果共享、文化共融的和谐关系,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抱得越来越紧。
多说一句: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90岁的单凤纪一句“还去新疆”,道尽了一代建设者对边疆的赤诚。17岁西行、戈壁筑路、跨界行医,她的30余载边疆岁月,是2万多名山东女兵乃至无数建设者的缩影——以汽油洗过敏的双手装玻璃,冒龙卷风徒步赶路,骑马出诊坠马仍坚守,用青春在荒凉土地上播种希望。
这份坚守终得回响。70年间,新疆实现从“毛驴土路”到“立体交通网”的跨越,天山胜利隧道20分钟贯通南北;从“医疗匮乏”到1.9万余家医疗机构覆盖,人均预期寿命翻番;从“粮食短缺”到单产全国第一,外贸额连跨千亿台阶。这些成就,是对单凤纪们“浑身使不完力气”的最好告慰。
单凤纪的故事不只是个人传记,更是一部浓缩的新疆奋斗史——以赤诚赴使命,以坚守换新生,这便是那代人留给今日新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王丽娜)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