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前身为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在延安更名。1949年后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总部设在北京,全球有184个驻外分社,国内有31个分社。它构建了多语种全媒体传播体系,24小时用15种语言向8000多家机构供稿
王胜久律师《氢法学堂》第二十四讲——从鄂尔多斯氢能出行看全国氢能技术落地加速态势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氢能产业界朋友们,大家好!
在《氢法学堂》第二十四期讲座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新华社的背景,再说说内蒙古鄂尔多斯方言:亲个蛋。
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前身为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在延安更名。1949年后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总部设在北京,全球有184个驻外分社,国内有31个分社。它构建了多语种全媒体传播体系,24小时用15种语言向8000多家机构供稿,办有20多种报刊。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发布多篇有影响力报告,还是国际奥委会认可的非西方国际通讯社,与多国媒体签合作协议,展现中国形象。
鄂尔多斯方言分汉语方言与蒙古语方言。汉语方言属晋语,融合晋陕词汇及蒙满等民族语言元素,分“滩套话”“梁外话”“西旗话”三片,有独特虚词体系和语音习惯。蒙古语方言是蒙古语重要分支,有独特语音、词汇特点。“亲个蛋”是亲昵称呼,意为“宝贝”,饱含宠溺喜爱之情,用于亲人、恋人等亲近之人,如长辈召唤晚辈或恋人之间称呼,像“亲个蛋,快过来吃饭”。本文使用“氢个蛋”就是从“亲个蛋”就是演变而来的。下面,《氢法学堂》第二十四期讲座开始----
当印着“氢个蛋”字样的氢能共享单车、亲子车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区的街头亮相,市民扫码骑行的场景不仅成为城市一道新风景,更标志着氢能技术正从工业试验场走向日常生活场景。新华社对这一内蒙古首个氢能共享交通示范体系项目的报道,揭示出一个重要信号:在政策牵引、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的多重驱动下,氢能技术正打破地域与行业壁垒,进入多地区、多场景加速普及的关键阶段。
鄂尔多斯的氢能实践并非偶然,而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典型缩影。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该市并未局限于传统能源路径,而是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富裕电力,打造了集“电解制氢、固态储氢、便携加注和氢共享车”于一体的完整应用体系。项目一期投入的100辆氢能共享单车、4辆亲子车及1辆观光车,采用国内领先的钛锰基固态储氢技术,不仅将系统运行能源效率提升35%,更解决了低温续航难题,即便在北方冬季也能保持稳定性能。这种“因地制宜建链条、贴近民生找场景”的发展模式,为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氢能普及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能源局明确将在“十五五”能源规划中强化氢能布局,重点推动“制储输用”全链条协调发展,并通过加强科技攻关、完善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等举措破解产业瓶颈。地方层面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京津冀聚焦重型货运与公共交通,长三角主攻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与港口应用,粤港澳大湾区侧重乘用车示范与产业链整合,而鄂尔多斯这类资源型城市则探索出“绿电制氢+民生应用”的特色路径。这种“国家统筹+地方特色”的政策矩阵,正加速消除氢能普及的制度障碍。
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为氢能技术落地筑牢根基。氢能普及的核心前提是构建便捷高效的供氢网络,这一点已成为行业共识。数据显示,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15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500亿元,新增加氢站数量将实现年复合增长率84%的跨越式发展。鄂尔多斯的示范项目已建成制氢速率2.5公斤/小时的电解水装置、储氢量20公斤的固态储氢设施及50个充氢端口,二期还将拓展制氢站与加注网络,覆盖市政车辆与公交系统。从全国范围看,加氢站建设正从京津冀、长三角等核心区域向中西部城市延伸,预计2030年将形成“百城千站”的网络格局,每百公里加氢服务覆盖成为常态。
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构成氢能普及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氢能产业虽仍面临经济性不足、部分技术不成熟等挑战,但关键领域正在突破。鄂尔多斯项目采用的固态储氢技术,相比传统高压气态储氢,在安全性与成本控制上实现双重提升,配合低压用氢系统,大幅降低了民用场景的应用门槛。在制氢端,风光电解水制氢成本持续下降,预计2030年绿电制氢占比将超过60%;在储运端,液态储氢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跨区域输运能力显著提升;在应用端,兆瓦级燃料电池系统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成本方面,氢气价格从2025年的70元/千克逐步降至2030年的54.9元/千克,为交通、工业等场景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
多场景协同渗透加速氢能普及进程,形成“交通先行、多业跟进”的发展态势。鄂尔多斯的实践已展现出清晰的场景拓展路径:从氢能两轮车、观光车等轻型出行工具起步,逐步向市政车辆、公交系统延伸,未来更将融入工业降碳场景。这一模式正在全国复制推广: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预计2030年达到10万辆,覆盖公交、物流、环卫等商用场景的同时,逐步向乘用车市场渗透;在工业领域,绿氢在冶金、合成氨等行业的替代应用已启动试点,预计2030年工业用氢占比将超过40%;在能源领域,氢储能与风光发电组合的“绿电-绿氢-储能”模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催生多元化普及路径,避免“一刀切”发展。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城市在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上的差异,决定了氢能普及必须走特色化道路。像鄂尔多斯这样的能源型城市,依托风光资源优势,走“绿电制氢+本地消纳”的闭环路线,既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又培育新产业增长点;东部工业城市则聚焦“工业副产氢提纯+就近利用”,降低初期投入成本;沿海港口城市重点发展“氢能船舶+港口物流”,打造零碳交通枢纽;旅游城市则借鉴鄂尔多斯经验,推广氢能观光车、共享两轮车等特色应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尽管氢能普及前景广阔,但仍需正视当前存在的挑战。国家能源局指出,氢能产业标准规范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落地执行效果仍需提升,部分场景的商业化模式尚未完全成熟。从地方实践看,中西部城市面临技术人才短缺、产业链配套不足等问题,中小城市则存在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顾虑。对此,需通过三方面发力破解: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固态储氢、低压加注等新兴领域标准,推动跨区域标准互认;二是构建产业生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三是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光储氢用一体化”项目打包、绿电绿氢溢价机制等方式,提升项目经济性。
从鄂尔多斯街头的“氢个蛋”到全国范围内的氢能布局,氢能技术普及已进入“政策托底、技术突破、市场发力”的加速期。未来五年,随着“十五五”规划落地实施,氢能基础设施将实现从点到网的跨越,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应用场景全面拓展。在这一进程中,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将形成特色发展路径,东部城市引领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中西部城市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绿氢基地,最终形成全国联动、多业融合的氢能产业生态。
鄂尔多斯的实践证明,氢能技术的普及无需等待所有条件成熟,通过“示范项目先行、场景迭代优化、产业链逐步完善”的渐进式发展,完全可以实现短时间内的规模化推广。随着更多城市加入氢能普及行列,这项清洁能源技术将不仅重塑能源结构,更将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为“双碳”目标实现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氢能从“实验室”到“大街上”的跨越,正在书写中国能源转型的新篇章。
《氢法学堂》第二十四讲 在调研和写作中,得到了内蒙古山西商会、包头市建筑工程协会和内蒙古中天巨泽建筑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内蒙古泽铭律师事务所
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员 王胜久律师
呼市 律 师讲师团成员
来源:法妞生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