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意染岫岩,薯香漫山乡。9月26日破晓时分,龙潭镇的新品种红薯示范基地里已一片忙碌——本土网红“小新小晶一家人”带着设备穿梭田间,镜头对准饱满的红薯藤,为国庆长假的“第一书记+网红”助农直播做预热;驻村第一书记张广峰蹲在垄边,指尖拂过刚挖出的红薯,细细讲解着品
秋意染岫岩,薯香漫山乡。9月26日破晓时分,龙潭镇的新品种红薯示范基地里已一片忙碌——本土网红“小新小晶一家人”带着设备穿梭田间,镜头对准饱满的红薯藤,为国庆长假的“第一书记+网红”助农直播做预热;驻村第一书记张广峰蹲在垄边,指尖拂过刚挖出的红薯,细细讲解着品种特性。这场由岫岩县委组织部、宣传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发起的直播活动,不仅是一次农产品促销,更是岫岩以“电商+农业”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141万快手粉丝、40万抖音粉丝,不是数字,是能帮乡亲们把红薯卖向全国的‘桥梁’。”镜头前,“小新小晶一家人”捧着刚洗净的红薯,“我们是喝龙潭水长大的,知道这地瓜从选种到施肥都透着实在,必须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好味道。”为了拍出红薯的“原生态”,他们跟着农户学挖薯、晒薯干,把直播间搭在田间地头;为了让消费者放心,他们提前试吃不同成熟度的红薯,标注出“适合蒸着吃”“适合烤着吃”的品种差异。这份对家乡的情怀,让预热视频刚发布就收获数万点赞,不少网友留言“国庆蹲直播,支持龙潭红薯”。
“这是今年引进的‘蜜薯1号’,甜度能到18度,种植面积有200亩,预计亩产5000斤。”张广峰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红薯的“成长档案”,也写着农户的期盼。作为大房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广峰驻村三年来,始终在找“让农产品不愁卖”的出路:从改良品种到规范种植,再到对接电商渠道,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之前农户零散卖薯,一斤最多卖2块钱,还常因找不到买家烂在地里。”谈及此次直播,张广峰难掩期待,“小新小晶一家人无偿帮忙,省去了中间环节,农户能多赚点,消费者也能买到实惠。这红薯口感好、受众广,只要尝过,肯定会回购。”在张广峰看来,“第一书记+网红”的模式,不仅是“找渠道”,更是“树品牌”——让“龙潭红薯”从“养在深闺”到“名声在外”,为村里的农产品贴上“优质标签”。
从田间地头到云端直播间,这场助农活动的背后,是岫岩推动“数字赋能农业”的深远考量。近年来,岫岩立足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不断探索“政府搭台、能人唱戏、农户受益”的发展路径:县委组织部牵头整合驻村第一书记资源,摸清各村特色农产品“家底”;宣传部联合融媒体中心,为农产品打造“乡土IP”;网红达人发挥流量优势,打通“从产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此次“第一书记+网红”的联动,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践。未来,岫岩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板栗、香菇等更多特色农产品,让更多山区特产乘“云”出圈,让更多农户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好愿景。
眼下,龙潭镇的红薯已挂满藤蔓,直播间的设备也已调试完毕。国庆长假里,当镜头再次对准这片红薯地,不仅会传来香甜的薯味,更会传来农户增收的喜讯——这是属于岫岩的“乡村振兴协奏曲”,也是数字时代里,乡土中国焕发新生的生动缩影。
来源:鞍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