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右侍郎必须是进士出身,吏部左侍郎地位更高为何就没限制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9:56 1

摘要:1631年,一个看似平常的冬日,皇太极坐在盛京皇宫里,做了一个影响中国三百年的决定,他要建立吏部,不是简单的模仿明朝制度。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看似颠倒的制度背后,隐藏着古代官场最精巧的权力平衡术。

地位更高的左侍郎不需要进士出身,反而是"副手"右侍郎必须科举正途。

这不是制度缺陷,而是帝王心术的精妙体现。

——《壹》——

1631年,一个看似平常的冬日,皇太极坐在盛京皇宫里,做了一个影响中国三百年的决定,他要建立吏部,不是简单的模仿明朝制度。

皇太极心里很清楚,满洲人要统治汉人,必须用汉人的游戏规则。

但绝不能让汉人掌握真正的权力,这就是满清吏部制度的起点:用而不信,信而不用,天聪五年设立的吏部,表面上沿用明制,实际上暗藏机关。

满洲贝勒总理部务,汉人承政只是陪衬。

权力结构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族群对立的种子,1644年,顺治帝入关,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如何管理一亿汉人?单纯的武力征服已经不够。

必须让汉人精英主动为满清服务,同时确保他们永远无法威胁满洲统治。

顺治元年的改革看似简单:承政改尚书,参政改侍郎,实际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游戏,为什么要分左右侍郎?

表面理由冠冕堂皇: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真实原因却是:分而治之,相互制约,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百官礼仪尚左",这不是简单的礼仪规定,而是权力排序的明确信号。

左相国李善长,右相国徐达,左为尊,右为辅。

这个传统被满清巧妙利用,左侍郎地位更高,但权力分散,右侍郎地位略低,却掌握具体事务,一个负责"内政",一个主管"外务"。

看起来是分工,实际上是分权。

1658年,顺治十五年,"定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的规定正式确立,这些字,奠定了此后两百多年的官场格局。

四个侍郎位置:满左侍郎,汉左侍郎,满右侍郎,汉右侍郎。

满汉并置,左右制衡,皇帝坐在最高处,俯视着这场永不停歇的权力游戏,1723年,雍正元年,皇帝又下了一步更狠的棋:以大学士兼理部务。

吏部尚书表面上是六部之首,实际上还要再加一个顶头上司。

大学士兼管吏部,等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又加了一道关卡,权力的层级越多,制衡就越复杂,每一次看似简单的制度调整,背后都是深思熟虑的权力布局。

——《贰》——

进士出身到底意味着什么?不只是一张文凭,更是皇权认可的身份标签,隋炀帝创立科举制时,想法很简单:用考试选拔人才,打破门阀垄断。

但科举制发展到明清,已经变成了另一种垄断。

只有进士出身,才能进入权力核心,这是不成文的规矩,也是政治正确的底线,开元年间,一个看似技术性的调整改变了历史。

进士科从吏部转到礼部主持,为什么要转?

表面上是因为"二李相争"的争执,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的权力斗争,吏部管人事,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这次调整确立了一个原则:选拔和任用必须分离。

礼部负责选拔,吏部负责任用,一个管入门券,一个管分配权,权力分割的逻辑,从唐朝就开始了,明清时期,进士不再是简单的及格标签。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决定了官员的起跑线。

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起点就是别人的终点,二甲四五十人:进士出身,可以选庶吉士,也可以分部任职。

三甲几百人:同进士出身,大部分要从基层做起。

同样是进士,命运截然不同,蔡元培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他考中贡士后,觉得书法不行影响殿试排名,竟然主动申请推迟两年参加殿试。

为了从三甲冲到二甲,值得等待两年,这就是进士等级的威力。

明朝还有另一条路:传奉,皇帝直接下圣旨升官,绕过吏部铨选,明初朱元璋喜欢用这招,看上谁了,直接提拔,不需要通过正常程序。

但到了明中后期,这条路越来越窄,为什么?

因为官僚集团的反抗,进士出身的官员联合起来,坚持"非进士不得入翰林"的潜规则,传奉升官的人被排挤,被边缘化,久而久之,皇帝也不得不妥协。

进士出身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叁》——

吏部左侍郎主管什么?铨选,就是官员的选拔任用,吏部右侍郎主管什么?考核,就是官员的考察评价,看起来很合理的分工,实际上充满了政治智慧。

选拔任用是正面权力,考察评价是负面权力。

给你官做是恩情,查你毛病是职责,左侍郎当好人,右侍郎当恶人,这样的分工安排,确保了两个侍郎永远不可能联合起来对抗尚书。

更精妙的设计在升迁机制。

尚书出缺时,左侍郎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这符合"以左为尊"的传统,但右侍郎的出路在哪里?先升左侍郎,再升尚书,这意味着什么?

右侍郎要想上位,必须先经过左侍郎这一关。

而左侍郎的位置,往往被更有背景的人占据,军机大臣的选拔更能说明问题,绝大多数军机大臣都是从左侍郎中挑选,右侍郎被选中的概率微乎其微。

这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设计,清朝的情况更复杂。

每个部都有满、汉各一名左侍郎,满、汉各一名右侍郎,四个侍郎,四种出身,四种利益,满洲左侍郎:族群优势+职位优势。

汉人左侍郎:职位优势,但受族群限制。

满洲右侍郎:族群优势,但职位劣势,汉人右侍郎:双重劣势,最需要其他筹码,这就是进士出身要求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汉人左侍郎虽然也是汉人,但职位本身就是政治资本。

满洲侍郎更不用说,族群身份就是最大的政治资本,还有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吏部各司的掌印官,只有满人能掌管印柜钥匙。

汉人司官终身也无法佩印柜钥匙。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暴露了权力结构的本质,满人用绣荷包佩垂腰间来展示掌印特权,这不是炫耀,而是政治地位的可视化表达。

所有人都能看到谁是真正的权力掌控者。

——《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地位更高的左侍郎不需要进士出身,反而是右侍郎必须科举正途?传统思维认为这是制度缺陷。

实际上这是最精巧的权力平衡术。

左侍郎地位高,但如果再加上进士出身的加持,就太强了,右侍郎地位低,如果连进士出身都没有,就太弱了,一强一弱的搭配,确保了微妙的平衡。

制度的执行并非一成不变。

嘉靖时期,吏部司官分省配额执行并不严苛,多有一省二人同时在吏部的情形,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当时皇权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灵活性来获得官僚集团的支持。

万历中后期,司官分省变得严格起来,每省各有定额,不再通融。

为什么突然收紧?因为皇权巩固了,可以更严格地执行制度化管理,制度的松紧,反映的是政治力量的消长,最有趣的是书吏群体的命运。

清朝吏部的真正权力,其实掌握在书吏手中。

堂官经常调动,司官对律例不熟,只有书吏世代相承,熟悉所有条文,"事必援例,必检成案"的惯例,让书吏成了实际的权力操盘手。

书吏按官缺的肥瘠向官员求贿,不给就拖延或使坏。

京城"东富西贵"的说法,源于书吏多居正阳门东与崇文门外的豪华房屋,一群最底层的办事员,却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这说明了什么?

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掌握关键信息和程序的人,往往拥有超出其职位的实际影响力。

1903年,张百熙任吏部尚书,首次提出裁撤书吏,1906年官制改革,存在了两百多年的书吏制度被彻底废除。

书吏的逆袭终究只是插曲,制度的主旋律还是由最高层决定。

191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五月,吏部被正式裁撤,一个存在了1300多年的制度,就此落下帷幕。

但"吏部右侍郎必须进士出身"这个看似矛盾的规定,却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