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科技|《齐民要术》里的“选种”智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3:40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今开设【典籍里的中国科技】栏目,旨在从简牍中探寻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与创新基因,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科技】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收种》出发,探寻古人育种的故事。

农业要丰收,种子是关键

农民丰收节之际

翻开这本1400多年前的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综合性农书

一起领略传承千年的选种育种智慧

《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八》

在《齐民要术·收种》(zhǒng)中,作者贾思勰首先指出种子必须得精挑细选:

凡五谷种子,浥郁则不生,生者亦寻死。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舂复减而难熟,糶卖以杂糅见疵,炊爨失生熟之节: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为何要选种?古人用宝贵的经验告诉我们,“种杂者,禾则早晚不均”。意思是如果种子驳杂不纯,禾苗的生长和成熟就会早迟不均。

该如何选择良种呢?生活中很多人是颜控,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些开心:

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耧耩䅖种,一斗可种一亩。量家田所须种子多少而种之。

贾思勰说选种要“选好穗纯色者”。即选种子要选长得好、颜色纯的穗子。这不就是颜控吗?😜

难怪当袁隆平在早稻田里发现形态特优的稻株时,他会兴奋了。

古人根据种子形态学知识,特别是对植物繁殖器官的观察和描述建立了不同作物的选种标准,许多标准沿用至今。现代的“南大219”“老来青”等遗传性好的水稻都是通过穗选法选出来的。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齐民要术·收种》里还讲了育种的田间管理:

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锄多则无秕也。先治而别埋,先治,场净不杂;窖埋,又胜器盛。还以所治蘘草蔽窖。不尔,必有为杂之患。

说的是种子田要经常锄草。锄草次数多,种子就不会有秕谷。这又与现代农业的田间管理理念不谋而合。

农作物除草前后对比

这篇短文还包含了水选种子的智慧:

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洮,浮秕去则无莠。即晒令燥,种之。

可简单翻译为:在将要播种前的二十多天,开窖取出种子,淘洗尽浮在水面的瘪谷及草子等杂质,就不会长杂草。然后晒干了下种。

短短几句话,可以看出巧妙利用了物理原理并蕴含着种子分级思想:水中淘洗利用的是种子的比重差异,去劣后即可保障种子质量。水洗后“即晒令燥,种之”可能有消毒及激发种子活力的功效,是生物学知识的生动实践。

清嘉庆年间刊刻佩文斋耕织图中的“浸种”图

水洗晒干在提高种子活力、减少病虫害侵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至今我们还会通过浸泡种子看种子浮沉、来剔除瘪谷及草子等杂质,水浸催芽现在仍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种子处理技术。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齐民要术·收种》中对选种育种的系统总结,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发展种业科技,既是对千年农耕智慧的传承,更是端牢“中国饭碗”、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

责编:张慧凯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李芳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