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第一反应是质疑:“怎么可能?她那么干净的人!”也有人悄悄揣测:“会不会是年轻时有什么事隐瞒了?”但更多的人,其实是不知道——原来艾滋病,真的不只是“某些人”的事情。
她没有乱交、没有吸毒、没有输过血,也从不去医院做什么侵入性的治疗。
她吃素多年,生活清淡,早睡早起,练功打坐,讲究“清静无为”。要说身体状况,身边人一直觉得她比同龄人都好。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道观女修,在61岁的某个春天,被确诊为艾滋病,半年后悄然离世。
消息传出,很多人都懵了。
有人第一反应是质疑:“怎么可能?她那么干净的人!”也有人悄悄揣测:“会不会是年轻时有什么事隐瞒了?”但更多的人,其实是不知道——原来艾滋病,真的不只是“某些人”的事情。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艾滋病像是个“遥远”的词。仿佛只有吸毒、性乱、换血,才会染上这种病毒。而一个吃斋念佛、几乎与世隔绝的道士,怎么会遇上这样的问题?难道这个病毒,连“修行人”也不放过?
艾滋病病毒从来不分身份。它不会看人有没有信仰,也不在乎生活方式有多“自律”。只要有暴露风险,它就可能悄无声息地潜伏进身体。
那位女道士并不是一夜之间病倒的。
她开始感到不适,是在一个夏天。起初只是反复低烧,食欲下降,整个人没精神。她以为是“气虚”,便加紧打坐修炼,还去买了些所谓“补气”的中药调理。可几个月后,她的体重直线下降,夜里常常盗汗,脸色越来越灰白。
她也不是没去看医生,但因为她没有高危史,医生一开始也没往艾滋病方面想。直到一次住院抽血时,发现了免疫系统的异常,才建议她做了HIV抗体检测。当结果出来那一刻,她整个人都呆住了。
不敢相信,不愿接受。
“她连老伴都没找过,怎么可能会得这种病呢?”这是她一个熟人的原话。
确实,她一生未婚,常年在道观生活,几乎与外界隔绝。身边人都以为她是“最不可能染病”的那一类人。但事实证明,病毒不会因为一个人“看起来不可能”就自动绕道。
后来慢慢查出来,她曾在十几年前收留过一个流浪汉,对方身上有外伤,她没多想,就亲手帮他擦药、包扎,还和他一起吃饭、住了几天。
有没有发生什么身体接触,她没说过,谁也无从得知。但这段经历,很可能就是她感染的源头。
很多人都以为,艾滋病只能通过性传播,或者输血传播。很多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的原因,远比想象中复杂。
共用不洁的针具、被感染者血液污染的器具划伤、甚至在照顾感染者时因为皮肤破损而接触血液。还有一些人,随着年龄增长、老伴去世后,与新伴侣发生关系却忽视了保护措施,也可能因此感染。
这些情况,不容易被人察觉,更容易被忽略。但病毒不会忽略任何一次“漏洞”。
在门诊接诊过程中,曾见过不少中老年患者,确诊那一刻都觉得“天打雷劈”一般。不是因为病可怕,而是因为太难接受。
他们当中,有退休工人,有老教师,也有家庭主妇。他们大多认为自己“很干净”,完全没有“高危行为”。可在医学上,没有完全的“看上去安全”。只有是否有暴露风险,才是真正的判断依据。
有些人甚至直到身体极度衰弱,才被发现感染了HIV。这些年,中老年感染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不是偶然,也不是个例。
很多时候,问题出在“不了解”。
很多人不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期可以很长,几年、十几年都可能不出现明显症状。等到免疫系统被病毒一点点摧毁后,才会出现反复感染、持续发烧、体重下降等“机会性感染”表现。
也有很多人以为,只要没有乱性史就“安全”。但中老年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做好足够的性健康防护意识。年纪大了,不代表就不需要了解这些知识。
尤其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避孕套的使用率非常低,性教育几乎是空白。加上很多人觉得自己“没那个需求”了,干脆对这类话题避之不及。不谈,不代表不存在。
这位女道士的遭遇,其实是个提醒。
提醒大家,不要用“看起来不像”去判断风险,也不要用“我应该没事”来逃避检查。身体是不会被“想当然”保护的。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中老年人群体,在疾病预防和科普教育上,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他们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接触新信息,也不像孩子那样有人贴身照顾。很多健康隐患,正是在这种“沉默”中慢慢堆积起来的。
关于艾滋病的检测,其实现在已经非常便捷了。各地的疾控中心、某些医院、甚至药店都有匿名自测包,操作简单,几滴血就可以完成初筛。而如果真的有疑虑,及时到正规机构做检测,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
这并不是“羞耻”,更不是“丢脸”。在早期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的情况下,HIV阳性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现在的抗病毒治疗已经非常成熟,很多人坚持服药后,病毒载量会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传染性也会极大降低。
甚至有研究显示,只要规范服药,HIV阳性者也能拥有几乎正常的寿命。
但问题就在于:愿不愿意面对、愿不愿意了解。
很多中老年人,对艾滋病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觉得这是“绝症”、“见不得人”、“干净人不会得”。但这些认知,早就过时了。
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对它的无知和偏见。
爱干净的人,也可能染病。
没有性行为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
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害”的善意举动,比如帮人处理伤口、共用剃须刀、甚至和陌生人短期同居,都是潜在的传播路径。不是说要怀疑每一个人、拒绝每一次帮助,而是要有基本的防范意识。
别把健康建立在“运气”上。
她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最不怕的就是死,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
其实她不是不明白,她是太明白了。只是,这个世界对艾滋病的误解太深,让她没法大声说出自己的经历。她宁愿把一切带进坟墓,也不愿让别人对她指指点点。
这就更值得我们反思了。
健康,不只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意识。
尤其是到了五十岁、六十岁以后,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心脏、血压、糖尿病上,却忽略了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风险。
疾病不会因为年纪大就手下留情,病毒也不会因为“看起来不像”就自动绕开。
那些真正有用的防护,往往不是靠“感觉”,而是靠了解、靠行动。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4.
[2]李雪,张志宏.中老年人HIV感染现状与防控策略探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10):1345-1349.
[3]沈琳琳,刘建国,赵玉敏.中老年艾滋病感染者的流行特征与干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5):620-624.
来源:肿瘤科陈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