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3日17时,被称为“2025年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的第18号台风“桦加沙”以超强级别登陆广东阳江海陵岛。这个台风体型庞大,维持“超强”时间超过3天,巅峰期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
2025年9月23日17时,被称为“2025年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的第18号台风“桦加沙”以超强级别登陆广东阳江海陵岛。这个台风体型庞大,维持“超强”时间超过3天,巅峰期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
面对这一严峻考验,湖南兴蓝风电有限公司在广东境内的全部风力发电机组启动应急响应,最终实现设备零损伤、运行零事故。
叶片在狂风中调整角度,塔筒在巨风下稳如泰山,1000台沿海风机经历17级以上超强台风,依旧全速运转。
01 智能抗台技术:以柔克刚的生存策略
沿海及海上风机所需要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针对这一特性,兴蓝风电采取了独特的“以柔克刚”生存策略。
此次位于“桦加沙”十二级风圈范围内的兴蓝风电阳江鸡山风电场,在台风登陆后,机组自动进入抗台模式。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机组自身始终处于载荷最低的状态,以最“柔”的方式抗击台风。
兴蓝风电的智能台风控制策略可根据实际风速智能判断并主动切入“台风模式”。机组设有台风偏航阻尼模式,能极大程度地保证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
当台风来袭时,偏航系统会根据台风方向进行自适应偏航调整,使风机的正面正对台风,以减少侧向受力。同时通过变桨操作改变叶片迎风角度,减小风机受到的正向风力。
这种技术已经过近二十年实践检验。自2007年以来,兴蓝风电投运了我国沿海台风地区多个风电项目,拥有基于海南、广东等地沿海风电机组抗台风运行经验以及国家973项目专项研究成果,具备了先进且成熟的抗台风能力。
02 实战检验:历经60余次台风考验的可靠性
从2008年至今,兴蓝风电在台风区域投入运行的风机已经超过1000台。得益于优异的“抗台基因”,兴蓝风电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历经近二十年的考验。
在阳江、湛江等粤西风场,这些机组先后经历60余次登陆台风的“实战检验”。它们成功经受住“威马逊”“天鸽”“摩羯”等超强台风的极限考验,运行状态良好。
在2024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袭击海南文昌时,兴蓝风电研发的96BF—2000型抗台风机就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而在12级风圈内的海南临高地区与湛江徐闻地区,兴蓝风电的100余台机组保持了零故障记录,在狂风暴雨后正常运行。
兴蓝风电的可靠性不仅体现在抗台风性能上。2024年度电力行业风电运行指标对标结果显示,兴蓝风电连续六年荣登行业标杆榜单,再度将“机组可利用率指标最优奖”收入囊中。
此次权威对标有55家发电集团(投资)公司及新能源公司旗下3518家风电场参与,兴蓝风电的胜出充分印证了其产品的高效能与高可靠性。
03 全周期保障:从预警到恢复的完整体系
兴蓝风电机组的抗台风能力,不止于硬件技术,更构建了“前-中-后”全流程保障体系。
在超强台风“桦加沙”来临前,兴蓝风电对在运维风场提前开展专项检查,实施24小时实时监控;对已出质保项目,主动与业主沟通,提供技术支持和应急预案。
台风过境时,兴蓝风电抗台风现场工作小组进驻中控室和变压器室,分班次24小时监视机组和电网状况,实时关注SCADA(远程智能监控系统)与MWAB(人机交互界面)平台机组运行参数,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与操作。
2025年4月,兴蓝风电获得湖南省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其“风电场3D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分析系统”集成了公司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如先进的设备状态监测技术以及精准的故障预警算法等。
台风过境后,兴蓝风电各项目部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到达机位,对所有风电机组进行逐台登机检查维护,在通过检查和测试排除安全隐患后,逐级放开功率,恢复机组运行。
从“威尔逊”到“天鸽”,从“摩羯”到此次迎战“桦加沙”,兴蓝风电机组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超强台风考验。截至2025年,兴蓝风电已拥有近300件专利,4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在海外布局了41件有效专利。
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从在内蒙古卓资安装我国首台2MW陆上永磁直驱机组,到如今成为抗台风领域的标杆企业,其发展历程正是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进步的一个缩影。
未来,随着海上风电不断向深远海推进,兴蓝风电表示将持续优化技术体系和抗台风方案,确保风电机组安全的同时,增加“台风”经济效益。
来源:新能碳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