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国庆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这些画面:长辈夹来的酱猪肝补铁,朋友举杯的生腌蟹祝酒,孩子偷吃的半熟烤肉串……在享受这份团聚的喜悦时,我们也得留意戊肝这个“不速之客”。因为我们离戊肝的距离其实并不算远,也许它就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一顿烧烤、一顿路边摊、一顿海鲜的距离…
中秋国庆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这些画面:长辈夹来的酱猪肝补铁,朋友举杯的生腌蟹祝酒,孩子偷吃的半熟烤肉串……在享受这份团聚的喜悦时,我们也得留意戊肝这个“不速之客”。因为我们离戊肝的距离其实并不算远,也许它就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一顿烧烤、一顿路边摊、一顿海鲜的距离……这位被排在病毒性肝炎末位小弟的“戊肝”虽鲜为人知,却是全球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推手。
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属乙类传染病,我国属于戊肝高发国家。
近年来戊肝已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2024年戊肝报告发病数超34000例,是甲肝的2.4倍,危险性远胜于甲肝[1]。
患者感染后,除了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常见症状外,部分人还可能出现神经痛性肌萎缩、急性胰腺炎,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肝功能衰竭,引发凝血障碍、腹水甚至肝昏迷[2]。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从疾病负担角度来看, 戊肝在全球范围内也造成了巨大的健康与经济压力,同时也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
戊肝对于免疫力强的人群来说,危害相对较小。但对老年人、有基础肝病者及孕妇等特殊人群危害极大。
1、 孕妇: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情容易发展成急性肝衰竭,甚至还可能导致流产、死胎等严重妊娠结局,育龄期女性更要注意预防戊肝病毒!2023年8月,厦门大学医学院等研究人员对4244名孕妇展开戊肝病毒研究,发现10.49%的孕妇曾感染过戊肝病毒,0.78%正在感染。39.39%的孕妇感染戊肝后,遭遇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结局。此外,部分感染孕妇出现早产、宫内窘迫和低体重现象,威胁胎儿健康[4]。
2、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戊肝后更易成重症肝炎[5]。他们身体机能衰退,感染后恢复难,更易发展成肝衰竭等重症,增加治疗难度。有60多岁的老人因不卫生饮食出现身体异常,去往当地医院检查确诊戊肝!因有基础疾病,身体抵抗力差,戊肝迅速重症化,最终连做3次人工肝后,疾病得以缓解,但出院后,仍需定期随访复查[6]。
3、 慢性肝病患者:对于本身就有乙肝等基础肝病的患者,重叠感染戊肝会显著加重肝损伤,甚至还能引起多种肝外表现,如神经系统疾病、肾脏损害、心肌炎等[7]。
戊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经粪口、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其中粪-口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1、 消化道传播:戊肝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动物宿主以猪、牛、羊等这些主要的肉食来源以及贝类等海鲜为主,其普遍都带有戊肝病毒[8]。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感染:摄入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用未充分煮熟的带病毒动物内脏或肉制品,以及因生熟食厨具混用、生肉处理不当导致的交叉污染,此外,密切接触戊肝患者分泌物或共用被污染的餐具也可能引发感染。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报道过一男子因吃了未煮熟的海鲜引发戊肝感染,出现眼黄、发烧、恶心、甚至尿液呈酱油色等一系列症状[9]。一餐之后变成“小黄人”,甚至可能引发肝衰竭,这类因饮食相关的戊肝传播案例屡见不鲜[10]。
2、 其他途径:除了饮食传播,戊肝也会通过血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即通过胎盘或母乳由妈妈传递给孩子[11]。
2024年,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全球唯一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三期临床十年随访研究结果证实:我国所研制的戊型肝炎疫苗可提供高效且持久的保护力[12]。
目前中国的戊肝疫苗全程需要接种三针,每接种一针戊肝疫苗,都能精准触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催生出强大的抗体力量,并促使其不断进化、成熟,以更好地对抗戊肝病毒的侵袭。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我国在疫苗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戊肝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生最好的投资就是健康,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健康就是你的底牌;当我们什么都有的时候,健康就是我们的王牌!尽早接种疫苗,以科学预防为盾共筑家庭社会免疫屏障,共同守护健康防线。只有牢牢守住健康的防线,当国庆中秋佳节团圆之时,我们才能无忧无虑,更好地享受那份温馨与欢乐。
参考文献
[1].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16/common/list.html
[2]. Pischke S., Hartl J., Pas S.S., Lohse A.A., Jacobs B.B., Van der Eijk A.A.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beyond the liverJ. Hepatol. 2017;66:1082–1095.
[3]. Ouyang G, Pan G, Li Q, et al. Global burden of acute hepatitis E between 1990 and 2019 and projections until 2030. Liver Int.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 2024. doi:10.1111/liv.15883
[4]. Wen GP, Wang MM, Tang ZM, et al. 2023;12(9):1072. Published 2023 Aug 22.
[5]. https://doi.org/10.1016/j.livres.2024.01.001
[6]. https://mp.weixin.qq.com/s/JpU0m7EBvcF-Ix_Eta1h6w
[7]. 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s of hepatitis E virus: an overview. 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 2020
[8]. Alexandrova R, Tsachev I, Kirov P, et al. Hepatitis E Virus (HEV) Infection Among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 A Brief Narrative Review. Infect Drug Resist. 2024;17:1021-1040. Published 2024 Mar 14. doi:10.2147/IDR.S449221
[9]. https://mp.weixin.qq.com/s/1Fha_gF4LC9CoKRJtNkkuQ
[11]. Wen GP, Wang MM, Tang ZM, et al. 2023;12(9):1072. Published 2023 Aug 22.
[12].Huang S, Zhang X,et al. Long-term efficacy of a recombinant hepatitis E vaccine in adults: 10-year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24 Mar 2;403(10429):813-823. doi: 10.1016/S0140-6736(23)02234-1. Epub 2024 Feb 19. PMID: 38387470.
来源:华商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