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了,这消息突然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0:43 1

摘要: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费。案件流程显示,此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因此案被强制执行1.86亿。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费。案件流程显示,此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因此案被强制执行1.86亿。

对部分公众而言,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看似“突然”,但综合近期信息可见,这实际上是万达集团近年来深陷债务危机、持续资产出售与多轮司法执行措施后的必然发展,并非孤立或突发性事件。

根据多个权威信源,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已于2025年9月26日被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相关案件的执行标的为1.86亿元人民币 。该限制令是法院针对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被执行人所采取的常规司法惩戒手段,旨在督促其尽快履行偿债责任。

王健林及万达集团被限制高消费,并非“晴天霹雳”,而是其近年来系统性财务困境的外在表现:

巨额债务累积:截至2025年9月,大连万达集团现存被执行人信息总金额已超142亿元,股权冻结信息达57条,涉及被冻结股权金额高达145.33亿元(仅2025年9月以来新增)。此外,万达商管截至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一年内到期债务超400亿元,而账面现金仅约100余亿元,流动性缺口巨大 。

持续资产“甩卖”:为缓解资金压力,王健林自2023年起已累计出售超80座万达广场。2025年5月,更一次性打包出售48座核心城市广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由太盟、腾讯、京东等财团接盘,预计回笼资金约500亿元 。这种“卖卖卖”模式虽可短期续命,但也导致核心资产持续缩水,长期盈利能力受损 。

法律风险频发:除本次1.86亿元案件外,万达集团在2025年9月11日还被北京金融法院强制执行4亿余元 。同时,永辉超市、苏宁易购等合作伙伴也因对赌协议或债务纠纷向万达追讨数十亿元款项 。

尽管事件有迹可循,但公众仍感“突然”,主要原因如下:

王健林个人形象转变剧烈:从2016年“先挣一个亿”的中国首富,到如今71岁高龄仍奔波各地签约卖资产、身形消瘦,其“拆解者”而非“建设者”的角色转变令外界唏嘘 。这种巨大落差容易造成“突发危机”的错觉。

企业“体面自救”的舆论策略:相比部分房企“躺平”或转移资产,王健林坚持“不烂尾、不欠薪、不坑投资人”,通过有序出售资产和保留管理权维持运营,赢得部分舆论同情 。这种“负责任”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危机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信息碎片化传播:媒体多聚焦于单次“被限高”或“卖广场”的新闻点,较少系统梳理其长达数年的债务重组与资产剥离全貌,导致公众缺乏对事件连续性的认知。

尽管王健林目前仍通过大连合兴投资持有万达集团97.6%股权,保持控制权 ,但其未来仍面临严峻挑战:

轻资产模式成效存疑:万达虽转型轻资产(输出管理、收取分成),但受消费疲软影响,2024年租金收入同比下滑12%,模式脆弱性凸显 。

股权稀释与信用风险:随着太盟、腾讯等资本介入,万达对核心资产的掌控力被削弱;同时,国际评级机构已下调其信用评级,融资成本攀升 。

法律与债务压力持续:若无法通过IPO或新融资彻底解决债务根源,仅靠资产出售恐难以为继,不排除未来出现更多司法强制措施。

总结: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是万达集团长期债务压力、资产收缩与司法执行共同作用下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非突发事件。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商业地产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一位企业家在债务重压下艰难自救的现实图景。

来源:强Sir论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