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加索早说过“好的艺术家抄袭”,关键看你能不能“偷”出新东西。就像当年叶茂中老师做柒牌,没直接搬李小龙海报,改一改成了经典。符号这事儿,得会改。
最近营销圈吵得凶,有人说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净抄。其实这事冤——符号理论本身是宝贝,错的是懒到照搬模板。
毕加索早说过“好的艺术家抄袭”,关键看你能不能“偷”出新东西。就像当年叶茂中老师做柒牌,没直接搬李小龙海报,改一改成了经典。符号这事儿,得会改。
最近刷朋友圈,老看到同行吐槽:“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就是抄!换个颜色换个元素就敢说原创?”说实话,这话我听着扎心,倒不是替华与华辩解,而是觉得这锅不该全扣在“超级符号”头上。
我在营销圈混了25年,早年间在叶茂中老师公司待过。那时候,我们聊“超级符号”可没这么玄乎。叶老师总说:“符号不是随便找个图贴上去,得是品牌的‘身份证’。”
记得有次做柒牌男装的项目,客户想要个能打“功夫文化”的符号。
我们翻遍民俗资料,最后定了李小龙的形象,不是照搬电影海报,而是把他的招牌动作简化,再配上“龙的传人”的文案。
还有361°的“豹子”。当时客户要突出运动感,我们没直接用老虎,而是挑了猎豹,速度快、爆发力强,再把豹眼的锐利感融进logo线条里。
结果这符号用了十几年,现在路上跑的361°鞋,你远远看一眼标志,还是能喊出“361°”。
可后来华与华的“超级符号”怎么就被骂抄袭了?我看过他们的一些案例。
说难听点,像考试抄同学答案,人家画个兔子,他改改耳朵也叫“原创”;人家用了个盾牌元素,他换个颜色就说是“文化母体”。
上个月跟个老客户吃饭,他吐槽:“找华与华做的符号,门店挂出来,消费者问‘这啥意思?’员工都说不清。钱花了不少,记忆点没留下。”
这不是符号的错。就像菜刀,有人拿它切菜,有人拿它砍人,问题不在刀,在拿刀的手。
有人说:“毕加索都说‘好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偷窃’,乔布斯不也抄过施乐?”这话我举双手赞成。但“抄”和“抄”不一样——有人抄了个皮,有人抄了个魂。
就说蜜雪冰城的雪王。最早就是个戴王冠的雪人,搁人堆里不显眼。
但他们没躺平啊!夏天蹭“你爱我我爱你”的魔性歌,冬天让雪王穿棉袄卖热饮,过年扛着对联送福袋。最绝的是去年做公益,雪王蹲在山区小学门口发牛奶,网友说:“这雪王,比真老板还亲。”
你看,符号不是画完就完事的。就像养孩子,你得教他说话、陪他玩,他才会长出自己的性格。
叶茂中老师当年做广告,最烦“改改就用”的懒办法。有次给大红鹰做符号,客户说“用鹰吧,大气”。
叶老师没直接找个鹰图糊弄,反而问:“大红鹰到底是哪种鹰?是威风的苍鹰,还是带胜利寓意的?”
最后定了“胜利之鹰”,把鹰的翅膀设计成“V”字,既保留鹰的力量感,又绑定了“胜利”的品牌内核。
这才是模仿的正确姿势:先拆解别人的“为什么好”,再想想“我该怎么用”。
现在很多品牌做符号,恨不得找个“从来没人用过的图”。
我问过年轻设计师:“你画的这个抽象符号,用户看了能联想到啥?”他说:“高级,看不懂就是高级。”拉倒吧!符号的价值,不就是让人一眼看懂、记在脑子里吗?
我常跟徒弟说:“别总盯着广告圈抄,去菜市场看看,卖鱼的摊位挂个‘鲜’字红布;去公园瞧瞧,广场舞队旗画朵牡丹,这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都是符号的灵感。”
咱做营销的,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超级符号好不好用?好用!但好用的前提,是你得把它当“自家人”——了解它的脾气,给它穿合适的衣裳,带它见不同的朋友。
华与华被骂,骂的不是符号理论,是他们懒了;那些把符号用活的品牌,赢的不是创意多新,是肯花心思琢磨。
40岁以上的老哥老姐们,咱们干这行这么多年,该明白一个理儿:投机取巧的“抄”,早晚露馅;用心改造的“仿”,才能成经典。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