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孟良崮战役,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另类的说法。主要是战役过程中,由于我有5个主力纵队参加围歼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于是,不少人便将战场局势简单定性为“五打一”。而这种定性,又经过时下张灵甫的一些“粉丝”们炮制出的“五打一不仗义”,“五打一怎么打都能赢”,“
帅克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关于孟良崮战役,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另类的说法。主要是战役过程中,由于我有5个主力纵队参加围歼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于是,不少人便将战场局势简单定性为“五打一”。而这种定性,又经过时下张灵甫的一些“粉丝”们炮制出的“五打一不仗义”,“五打一怎么打都能赢”,“谁指挥都能赢”,一下子便把军迷们对孟良崮战役传统的认知给搅乱了。另外,有的人认为孟良崮战役原本还准备打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最终没有打成,说明“孟良崮战役最终没完成作战任务”.........
帅克以为,以上的这种把战场局势和战役结局过于简单化、割裂化、极端化的行为,既混淆了战争的正义属性,又淡化弱化了孟良崮战役的伟大与经典。因此,本文从细解孟良崮战役作战命令入手,全面分析解读一下孟良崮战役到底是不是五打一?到底完没完成作战任务?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孟良崮战役中心战场5个纵队的作战命令。
叶飞的第1纵队作战任务命令是:“第1纵队以1个师,攻占曹庄以北凤凰山及曹庄以南之有利阵地后,即向蒙阴方向65师警戒,阻击可能来援之敌。其主力由北向南向黄斗顶山、尧山、北桃墟、天马山、界碑攻击前进,其主力应沿公路南下,以攻占垛庄,截断敌25师及74师之退路而歼灭之。”
陶勇的第4纵队作战任务命令是:“第4纵队以一部控制水明崖、北楼以北山地,主力由北向南出击,向黄鹿寨、杨家寨、葛墟、兴旺庄、石旺崖攻击前进,并攻占孟良崮要点,尔后配合9纵队会攻芦山阵地;同时以主力一部,配合1纵会攻垛庄,围歼74师、25师”。
王必成的第6纵队作战任务命令是:“第6纵队回师昼夜兼程,飞兵向东北疾进,限14日夜间占领垛庄,断敌退路,完成战役合围”,“取捷径赶到青驼、垛庄以西地区,经由云蒙山东麓向青驼寺至垛庄之线攻击,以配合正面我军围歼进犯之74师、25师”。
王建安的第8纵队作战任务命令是:“第8纵队全力经由薄板台、依汶庄、东西官庄、盘龙山、红山崮、荆山、响马山、桃花山、磊石山攻击前进,并迅速以有力一部,进占营后庄、小埠、泉桥子之线,以截断敌向青驼寺之退路,尔后以一部回攻万泉山之敌而歼灭之。该纵进到桃花山、磊石山后应酌派1个团兵力,向青驼寺附近之83师警戒,如83师来援,则由2纵协助该团歼灭之”。
许世友的第9纵队作战任务命令是:“第9纵队以1个师控制坦埠及其西南罗汉山、无影庄、明峪、马山、红山、赤泮庄、桃花坪至蓝石山之线,坚决抗击进攻之敌;其主力控制坦埠东南地区,配合正面阻击部队,由东北向西南出击,经马牧池、东西辛庄、南北瓦庄攻占雕窝要点,尔后配合4纵会攻芦山阵地;协同歼74师、25师”。
透过以上这组作战命令,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几点:
其一,不是五打一而是五对四,主要作战任务是围歼整编第74师,视情再歼击整编第25师。
参加中心战场围歼整编74师的我5个纵队,其作战任务不仅是歼灭整编74师,同时还要应对另外3个整编师:即整编第25师、整编第83师、整编第65师。一般的军迷们对孟良崮战役的认知是五打一,稍对战史有一定研究的军迷们知道整编74师左右两翼分别还有整编25师、整编83师。而通过作战命令和当年的战役决心图,发现还有一个整编65师需要叶飞的1纵牵制。
当然,这里也不能仅凭作战命令上出现国军4个整编师,便泛泛理解为我5打4。因为,粟裕对战场实际情况早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并做出了针对性的应对之策:整编65师只是让1纵拿出少部分部队警戒牵制,别给中心战场围歼整编74师出幺蛾子;针对整编83师出兵并不积极,作战命令中是让王建安的8纵应对,实际情况是王必成的6纵飞兵激渡到垛庄后,担负了一部分应对83师阻援的任务;整编25师增援是最积极的,所以粟裕派出善于穿插迂回打仗灵活的1纵,负责割裂整编74师和整编25师的战场联系,并形成对内对外正面。
以上这些粗算下来,真正用在围歼整编74师的兵力显然就没有5个了,大概也就是3个纵队多一点。
打七战七捷的时候,我对付整编83师时,粟裕在战术上大致能形成“四打一”、“五打一”甚至是“六打一”的兵力优势。即便是后来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也均能在战术上最终形成不低于“三打一”的兵力优势。而这次孟良崮战役对付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仅只形成不过“三打一”的兵力优势,这种战役决心和气势,可以说是非常了得的。
这种非常了得还在于,孟良崮战役的作战命令,下达的不仅是围歼整编74师,还对1纵、4纵、6纵和9纵提出了围歼整编25师的作战命令。这种战役气魄何等之大!何等之勇!何等之猛!
其二,除都担负围歼整编第74师任务,每个纵队至少都对付2个师,协同配合歼敌要求高。
通过作战命令看一下5个纵队的具体任务,整个战役核心以紧紧围歼整编74师为主,视情再围歼整编25师为辅。每个纵队除都担负围歼74师的作战任务外,同时还至少担负阻援或攻歼另外一个师的作战任务。我们不妨透过战史关于阻援战斗的描述,便可充分理解对付其他这几个师是很不易的,特别是整编第25师更为难缠。
——1纵在与黄百韬的25师酣战中,敌一度“接近我天马山阵地”。战况非常吃紧时,恰好“4纵的第28团第2营从附近路过”,1纵1师师长强令该营一起参加对25师的阻援战斗,才确保了天马山阵地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确保了“25师与74师虽近在咫尺却不能汇合”。
——6纵15日傍晚针对“敌第25师以约两个旅的兵力,再次发动猛攻,第一线4个营被我击退后,第二线部队接着进攻,企图置我于无喘息之机,冲过我阻击阵地。我47团、46团在各高地顽强作战,打垮了敌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冲击”。
透过这些战史记载,这哪是简单的五打一呢?以王必成的6纵为例,人们只知该纵最后击毙了张灵甫,在围歼74师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少了解6纵其实在阻援战中,还曾与整编25师缠斗过,并且打得是异常铁血激烈。
其三,叶飞的一纵战场压力最大,不仅要对付74师和25师,还要牵制65师。
1纵最大的战场压力是割裂整编74师与整编25师的战场联系,并对内对外形成正面。这种割裂,需要在不过几公里的极窄的战场空间内乘夜迅速穿插迂回进去。这种穿插迂回,一旦出现闪失,那么很有可能把自己给兜进去,形成的不仅不是对内对外正面的战场态势,而是被整编74师和整编25师给挤垮。
据1纵叶飞司令员的回忆,最初是准备让王建安的8纵担负这个穿插迂回任务的。1纵担任整个战役的预备队。最终经谭震林提议,还是由叶飞的1纵担纲这一任务最合适。
1纵一部分部队牵制阻援整编65师,一部分硬顶整编25师与74师汇合,大部分部队参加强攻整编74师。部队使用已达极限。否则也不会出现天马山阵地廖政国师长强留4纵的1个营投入阻击作战。
说句题外话,帅克从最初看过的老电影《红日》《南征北战》,到参军入伍于24军(即原6纵),一直觉得6纵最后消灭了张灵甫,应算头功。后来对孟良崮战役有了一定研究之后,觉得1纵与6纵并列头功。这些年随着进一步研究,愈来愈倾向于头功最该给1纵。
与宿北战役、莱芜战役不同,这两个战役粟裕在战后总结时,都明确地称叶飞的1纵立了头功。粟裕的话肯定是权威的结论。遗憾的是,孟良崮战役粟裕当年的战役总结原稿已遗失。于是我们也无法知晓到底哪个纵队,才是粟裕眼中的头功获得者。
其四,放弃歼击25师是正确抉择,切勿以该任务未达成,认为孟良崮战役不圆满甚至苛责。
翻开《粟裕文选》,我们可看到孟良崮战役命令的标题是:《华野迎歼74师25师的作战命令》。前面具体的作战命令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赋予有关纵队歼击25师的命令内容。而通过孟良崮战役的《阵中日记》看,粟裕于5月16日12时曾给叶飞下了一道命令:“1纵所有机动部队及陶、王纵歼击25师”,15时又“改为包围”25师,17时又下达“1、6纵仍打25师”,18时下令“停止攻击25师、83师,续肃74师”。
透过这一组命令,可大致分析出粟裕孟良崮战役后期的主要战役企图,那就是74师收拾得差不多之时,便命令叶飞统一指挥1、4、6纵攻歼整编25师。后来发现74师尚有不少未歼灭的歼敌,于是决定肃清这些歼敌。直至当日24时粟裕下达最后一道命令:“1、4、6纵暂停对25师之攻击,2、8纵暂停对83师之攻击。均在原地休息,稍向后靠,派出小部队肃清残敌,加强警戒和侦察”。实际上这时粟裕便决定彻底结束整个孟良崮战役了。
有的人因孟良崮战役原本还有歼灭整编25师的作战任务,便认为这项任务最终未完成,致使孟良崮战役的结局有些不圆满,甚至还给予苛责。实际上这都是对战争和战争的指挥控制根本不了解所致。战役目标是个动态完成的过程,战役指挥控制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最终的战役收局必须是在积极稳妥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而此时,中心战场我5个纵队对付敌4个整编师,外围又有敌10来个整编师向孟良崮中心战场扑来。如果此时再按原计划歼灭25师,肯定会给战役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从复盘来看,三天便把国民党军头等主力给团灭,这已经是极为了不起的战绩了。所以粟裕乘胜收兵无疑是正确的,而对战役苛责认为不圆满显然是不可取的。
来源:帅克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