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与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金融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一年一度的金融教育宣传周,正是集中普及金融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宝贵契机。而要将这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关键在基层,重心在社区、乡村与百姓身边。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与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金融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一年一度的金融教育宣传周,正是集中普及金融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宝贵契机。而要将这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关键在基层,重心在社区、乡村与百姓身边。
基层是金融活动的“末梢神经”,也是最直接感知金融风险、最需要金融知识滋养的地带。许多金融纠纷与诈骗案件的发生,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与知识盲区。老年人面对高息诱惑时的判断失误,年轻群体陷入“校园贷”“套路贷”的陷阱,农户对普惠金融政策了解不足而错失发展机遇……这些现象无不警示我们,金融教育的阳光必须穿透“最后一公里”,照亮每一个角落。
金融教育宣传周在基层的落地,绝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是一场深度耕耘的“暖心行动”。首先,宣传内容要“对味”。摒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家常话”。用身边案例解析非法集资的套路,用实操演示教会手机银行使用,用图文并茂的折页说明存款保险制度,让金融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可用。
宣传方式要“接地气”。基层工作者要走出办公室,深入社区活动中心、乡村文化广场、田间地头、企业园区。通过设立咨询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有奖问答、放映微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金融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尤其要关注“一老一少”、新市民、农民等重点群体,开展精准滴灌式的教育宣传,补齐金融服务的短板。
宣传力量要“聚合力”。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志愿者应协同作战,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教育网络。金融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权威解读;社区工作者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当好“宣传员”和“信息员”;志愿者则用热情与耐心,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唯有形成合力,才能让金融宣传周的影响持续发酵,超越“一周”的时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服务。
金融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宣传周是一个重要的起点,而非终点。它提醒我们,金融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和监管“有形之手”的协同,更需要每一位参与者拥有理性的认知和清醒的头脑。当金融知识真正在基层扎根,当风险防范意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我们才能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金融安全防线,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更安全地惠及全体人民。
让我们以金融教育宣传周为契机,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基层的土壤中,悉心培育,静待花开,共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