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在总台CCTV-1综合频道播出,央视网、央视频客户端同步播出。
粤岭深处,竹翠茶香。龙华村依山择路,引凤还巢,用数字活水润乡土,共创乡村新天地。
长江南岸,鄂韵悠长。三山村因水兴业,以智富水,凭生态养殖育塘鲜,共生渔乡新篇章。
9月28日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在总台CCTV-1综合频道播出,央视网、央视频客户端同步播出。
本期节目将带您走进广东清远市英德市龙华村和湖北鄂州市杜山镇三山村。因“山”而兴,龙华村以“麻竹笋+英德红茶”为主的生态农业,书写了一份怎样的振兴答卷?借“水”而活,三山村凭生态智慧重塑的传统渔业,又“游”出了一条怎样的产业新路?让我们跟着“山水小分队”一起聆听两地奏响的振兴乐章!
笋茶富民,人才兴村,共创龙华新天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由主持人撒贝宁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演员李小冉组成的“山水小分队”走进广东清远市英德市龙华村。行至龙华村梅子寨小桥处,三人扫码展示牌上的云服务小程序,初步了解到龙华村的特色和美景美味。为了更深入探访,嘉宾们与当地乡村CEO华祥维取得了联系。“乡村CEO”这个新职业吸引了很多青年人返乡建设,带领村民致富。
跟随华祥维脚步,嘉宾们探访了村中众多新“风景”:“梅烦恼”咖啡厅、“梅间小筑”民宿……这些具有梅子寨烙印的名字,都是村民们集思广益创造出来的。龙华村结合区位特点,将闲置旧瓦房改造为了民宿、咖啡厅、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形成“一房一特色”的乡村微度假综合体,延伸了文旅产业链。
近些年,乡村CEO还集共创智慧,把龙华村的发展重点定位在文旅和竹茶。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首批典型村,村子里流传这样一句话,“百千万顶呱呱,共富乡村靠大家。齐心栽下摇钱树,幸福浇出遍地花”。在龙华村,遍地花是茶,摇钱树是竹。
龙华村是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地貌,土壤肥沃水汽充足,适宜种植麻竹和茶叶。当地结合笋竹特色,衍生了多种创新产品,也制作了不少手工竹制品,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助力,为村民增收。如今消费者轻点屏幕,便可选购地道的麻竹笋、英德红茶,也能将笋壳画、红茶面膜等衍生好物带回家。嘉宾们与村民一同挖笋采茶,装车发货,亲身感受藏在肥沃土地里的蓬勃生命力。
节目中,嘉宾们还踊跃投身“乡村共创日”,巧思流转间,传统竹编焕发新生;创意卡上,真挚的乡村祝福温暖传递。大家在协作中激发灵感,于互动里感受共创的魅力。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助力、社会共创”的有效实践,龙华村成功探索出一条兼具特色与实效的共富新路径。
鱼水相依,智慧养鱼,点亮三山幸福路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由主持人鲁健、马凡舒与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雨组成的“山水小分队”来到湖北鄂州市杜山镇三山村,寻访鱼水共生的美好生活。
湖北被誉为“千湖之省”,三山村是鄂州市杜山镇唯⼀的水产养殖专业村,每年生产淡水鱼达到7000吨。初到三山村,“山水小分队”迎来的首项任务便是起网捕鱼。三山村拥有12支专业的捕鱼队。昔日捕鱼,大家互相帮助,后来村里新塘越来越多,鱼类养殖面积也在不断增加,捕捞工作量直线上升。2007年,村民们就自发成立了捕鱼队,解决了养殖户捕捞的燃眉之急,也为村民们增加了⼀份收入。
捕鱼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合作,在捕鱼队和嘉宾们收网拉绳的紧密协作中,鱼塘网起之时,鱼跃满仓,银鳞闪烁,大大小小的鱼儿在阳光下欢腾跳动。像这样的精养鱼塘,三山村拥有9800亩,当地创新采用“立体混养”模式养殖四大家鱼和武昌鱼,大幅提升鱼塘的空间与资源利用率,既维护了生态平衡,也提高了渔业收益。节目中,大家还尝试片制鱼片、晾晒鱼干,从“水中鲜”到“桌上香”的这一转变,正是三山村推动一尾鱼游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生动缩影。
三山村坐落于三山湖畔,这里户户有水塘,家家养殖水产。返乡青年王鸽,细述了两代人与渔业的不解之缘——父辈勤恳守护着渔业根脉,新农人继往开来,促进渔业进一步发展。立足父辈打下的产业基础,新一代推广智慧养殖、深耕产品加工、创办合作社,有效带动本地就业。两代人的接力,共同铺就了一条守正创新的振兴之路。
节目中,嘉宾还将与村民一同铺设浮台,种植挺水植物花叶芦竹,近距离感受三山村规模化生态治理的实践。为了真正实现人与湖泊和谐共生,三山村通过设置围隔,科学调控水流水速,使养殖尾水经系统净化后安全回湖。
一幅幅关乎发展与共享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广袤乡野间徐徐绘就。9月28日,《山水间的家》和您一起探寻乡村共富的密码:感受竹茶富民、鱼水共生的乡村新貌,见证同心共创、走向富裕的生动故事。
来源:南方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