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锤子、钳子、镊子、卡尺、锉刀、錾子、锯子……钟其敏坐在工作台前,手捧一个破裂的茶壶仔细端详,工作台灯映照着她忽闪忽闪的睫毛和专注的神情,微微上扬的鼻尖,增添了一份俏皮。接下来,经过捆瓷、钻孔、制钉、上钉、打磨等一系列工序,一个小时
《广西日报》2025年9月24日第七版。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见习记者 凌 鹏
钟其敏在修补瓷器。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覃文武/摄
一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锤子、钳子、镊子、卡尺、锉刀、錾子、锯子……钟其敏坐在工作台前,手捧一个破裂的茶壶仔细端详,工作台灯映照着她忽闪忽闪的睫毛和专注的神情,微微上扬的鼻尖,增添了一份俏皮。接下来,经过捆瓷、钻孔、制钉、上钉、打磨等一系列工序,一个小时内完成了茶壶的初步修复。
“想修复一件瓷器,必须在精细上下功夫。在找茬对缝阶段,要破损的裂口精准对上,不能有丝毫误差。”钟其敏说,“根据破损情况,每件瓷器修复用时也不同,短则半个小时,长的则需一年半载,甚至几年。”
她家的门口,挂着一块老气横秋的牌子“老钟工作室”。
“我就是老钟,老钟就是我。”初见这个温婉秀气的女子,很难让人把她和“老钟”以及满墙的工具、破碎的陶瓷联系在一起。
钟其敏从事的是锔瓷手艺。锔瓷是我国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说的就是这门手艺。掌握这项手工艺的,在广西凤毛麟角,女生更是罕见。如今,她已是颇有名气的锔瓷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 无心插柳柳成荫
钟其敏的家,是工作室,也是展厅。
最显眼的,是琳琅满目的破旧瓷器、陶器,以及碎成一堆的陶瓷片。两个展厅,陈列着一件件修补好的陶瓷器、金属器、玻璃器皿。
长条的木头餐桌,一半堆着坛坛罐罐,一半才是用于餐桌或茶桌。而茶具,斑驳的补痕也在述说它们的新生,在氤氲的茶香里,这些沉淀了岁月的瓷器温润如玉。
钟其敏是南宁疍家人,祖辈就在邕江的船上生活和谋生。漂泊于江河湖泊,与风浪为伴,疍家人具有很强的生存技能。
“外公是个能工巧匠,生产生活用具修修补补,还能顽强地使用。我从小跟他学习修家具、电器等各种物件,包括补锅、锔瓷。”钟其敏说,这样敲敲打打的过程,她也不觉得枯燥,而是成为了童年的乐趣,潜移默化般植入基因。
上大学后,钟其敏学的是财务管理,工作后在房地产公司担任出纳。闲暇时她重新拾起了锔瓷工艺,尝试着修补瓷器、陶器。
“瓷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钟其敏认为,每一件瓷器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它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锔瓷作为修复瓷器的手艺,让器物重归完整,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朋友看到她痴迷于此,也把一些破旧的瓷器、陶器拿给她练手。之后,她走访区内外的锔瓷匠人,经过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锔瓷工艺。
2016年,她从公司辞职,“老钟工作室”正式开张。
钟其敏住的地方离市区有点偏远,属于南宁市郊。
“这里安静,不用迎来送往,更符合我的工作性质。想来的朋友自然会来。我做的是手艺,不是生意。”她恬淡地说。
2 “传承老手艺,守护文化之根”
每修复一件瓷器,仿佛是在修补时光,从中结缘一段文化故事。
钟其敏说,“修复过程,是人和陶瓷的交流。在这当中,感受到瓷器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技艺。”
在修补陶瓷的过程中,客户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客户有各个民族,有新疆的,还有内蒙古的。他们在网上看到我的视频,都非常信任地把需要修补的陶瓷,通过快递发给我。”她说,虽然与许多客户没见过面,只通过微信或者电话沟通,却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包容。
有一次,内蒙古的一个客户,把一个茶壶寄过来,说是盖子摔没了,叫钟其敏帮配一个茶盖。她根据该茶壶的整体风格,用手工敲打出一个蒙古包形状的银质茶盖,饰以蒙古族常见的如意云纹,用玛瑙作为壶钮。“这个茶壶成了家里最常用最喜欢的茶壶。”客户过后满意地说。
新疆的一位维吾尔族同胞,收藏多年的琉璃鼻烟壶不小心磕了一个口子,于是他送修过来。钟其敏在破损处做了一个颇具民族风格的回纹银包口,反而有一种锦上添花的感觉,令这位同胞不禁喜出望外。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乃至美国,也有人慕名前来送修陶瓷。“我每年都会有收到海外送修的陶瓷,他们委托亲友回国帮带回来。这些送修的大多是华人华裔,他们到世界各地发展,对于父辈留下的陶瓷物品,总想着把它送回家乡修好,这可能是华夏儿女特有的一种民族归属感。”钟其敏说。
她的家布置成了展厅,不时有学生前来参观。她还应邀到区内的博物馆进行展品展出。
目前,她带了20多个徒弟,当中有壮、汉、回、蒙古等民族。
“锔瓷这个传统老手艺,要让更多人传承下去,也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钟其敏说。
3 不夺器之美
锔瓷,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在帮助人们延续记忆。
“我的修复理念是,器物为主,修复为辅,不夺器之美。”钟其敏说。
“尽量不加多余的钉子。”她拿着一个有裂缝的茶杯说,“我只打了两颗钉,就把它裂缝咬紧了,装水也不会漏。”
锔瓷的钉子,自然不是普通铁钉,每一颗钉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钉子”,将残裂的瓷器缝合。打孔和锔钉制作也要讲究,孔大了,锔钉小了都不行,锔钉和孔要一样大,且要紧实配合。
千年窑火,一瓷越千年。钟其敏说,在陶瓷这些器物面前,人才是匆匆过客。修复当中,不能凌驾于器物之上。为此,她崇尚极简修补,点到为此,恰到好处。“要让每一件修过的陶瓷,都能成为时间检验的一个作品。”
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有一个破裂的普通玻璃杯,主人舍不得丢弃,于是送修。钟其敏根据裂缝的形状,用研磨的金粉沿着裂缝,描出一朵金灿灿的含苞待放的莲花。“这个杯子价格不到100元,修复的价格却高达六七百元。修过的物件,被赋予了新生,有了特别的意义。”
一个釉面画着寿桃的陶罐,盖子破损。她沿着盖子的裂缝修补,画成一根小树枝,枝上结出一个小寿桃,和陶罐整体相呼应。
每当灵感来的时候,她全身心泡在工作室里,锤、剪、锔、焊、錾、锻、铆、镶……不知不觉从天亮到天黑,又从天黑到天亮。
不过,如果想以此定义钟其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宅女”或淑女,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她是一个狂热的背包客,已经独自背包走过20多个国家。此外,她还是一名“伞友”,时常驾驭着滑翔伞在山野的云端翱翔,“人生不应该被定义,而是有无限可能。”
全国古壮字古籍整理与出版人才培养研习营开营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黎莹莹 通讯员 岑奕璇
9月16日至18日,全国古壮字古籍整理与出版人才培养研习营(第二期)在广西民族大学开营,来自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各出版社编辑骨干、古籍收藏单位业务负责人、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五支队伍”代表等近100人参加。
研习营邀请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山东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专家和古籍修复、古壮字古籍数字化整理一线人员授课。研习人员围绕民族古籍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古壮字古籍翻译整理方法和实践、古壮字录入和排版等进行系统学习与实操练习。该研习营的举办,旨在进一步壮大古壮字古籍整理研究的队伍力量,培养民族文字古籍与汉文古籍兼修的综合性人才,提升工作水平。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区在少数民族古籍人才培养上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形成了少数民族古籍人才培养的“广西经验”,古籍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出版成果屡获大奖;自主研发“古壮字古籍整理与出版人才信息系统”“那蛙民族古籍智能编辑校对平台”等智能软件,培育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梯队。
此次研习营由国家民委指导,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广西千页古籍修复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协办。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实践创新基地成立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覃文武、黎莹莹
9月18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实践创新基地揭牌成立。该基地的建设,旨在通过创新保护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挖掘古籍当代价值。
“以前,我们的民族古籍修复,都要拿到四川、江浙一带才能完成。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实践创新基地的成立,将填补这个空白。”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表示。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统筹事业和产业两种形态、公益和市场两种资源、国有和民营两种力量、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推动形成古籍行业发展新局面。为此,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实践创新基地设在广西千页古籍修复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该公司的技术力量,让珍贵的古籍再续文脉,重获新生。基地将建立广西古壮字古籍、汉文古籍、毛南族土俗字古籍等多民族古籍的一套完整科学保护规范,运用数字化手段让古籍“活起来”,破解古籍保护难题。
“基地通过与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培育既懂民族语言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古籍修复、数字化、文创开发等实训平台。”广西千页古籍修复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正江介绍。
韦如柱表示,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守护中华文化根脉,弘扬古籍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二是创新保护利用机制,树立全国古籍保护新标杆;三是完善古籍工作体系,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他特别提到,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古籍承载了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例如《布洛陀经诗》所倡导的“劳动创造一切”,瑶族《密洛陀古歌》中“兄弟要和睦,民族要团结”等思想,均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写照。
基地揭牌仪式后,现场举办了古籍修复成果展示、古籍修复体验等活动,嘉宾通过实地观摩和动手实践,深切感受民族古籍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
备战龙舟赛
融安县板榄镇龙舟队员在浪溪江上训练,积极备战9月30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融安龙舟赛。该项赛事历史悠久,是桂北地区传统体育活动中规模盛大、各族群众喜爱的品牌赛事,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覃庆和/摄
基层互学互鉴助力民族团结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曾 强
近日,自治区民宗委在贵港市举办第七期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实践活动。南宁、贵港、来宾、玉林四市的36名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工作者参加。
本次活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嵌式社区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展开。组织基层工作者实地考察港北区荷城社区、观天下小区,学习“一站式”服务、“红色物业”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模式,感受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走进贵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图书馆,感受民族团结主题与城市景观的深度融合,了解“红石榴书屋”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参观考察贵港电商产业园、荷城初级中学、广西扬翔集团及港南区山边村,考察电商带动就业、学校“红荷莲心”育人品牌建设、企业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乡村旅游发展等实践成果。
活动中,基层工作者们专注观摩、深入学习、积极思考,在互学互鉴、互助互进中收获良多。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贺州篇启动构筑精神家园 共谱发展新篇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9月23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贺州篇启动仪式在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举行。
此次主题文化活动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群众主体,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我区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贺州市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本次主题文化活动以“构筑精神家园 共谱发展新篇”为主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群众体育赛事、农文旅融合发展、理论研讨交流等5方面12项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活动将持续到10月2日。
从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研学实践到黄姚古镇的红色教育,从富川古明城的民俗展演到昭平龙舟赛的激情竞渡,每一项活动都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生动实践,集中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的时代风采,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本次活动由自治区民宗委等单位和贺州市共同主办。各市民宗部门、贺州市直有关部门、贺州市各县(区)统战和民宗部门代表、媒体记者以及各族群众参加本次活动,实地观摩贺州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面的实践成果。
梯田变“金毯” 民宿引客来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韦冈辰
金秋时节,龙脊梯田稻浪翻滚,漫山金黄如“大地流金”。依托这方山水与独特民俗,当地各族村民开民宿、办农家乐,共享旅游红利。
据介绍,龙胜各族自治县依托生态环境、民俗文化、龙脊旅游等独特资源,以多产业深度融合为核心突破口,创新打造“文化+产业+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提炼“红瑶长发”“千年梯田”等核心IP,形成“龙脊故事”系列品牌;依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片,推出龙脊开耕节、跑山赛、长发梳妆表演等多种旅游项目,研发龙脊香米、长发养护用品等“龙脊系列”特色产品,实现旅游业、种植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田里种原料、生产出精品、旅游促发展”的三产联动格局。
截至目前,龙脊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110万人次,吸引100多家中小型民营企业扎根“瑶寨创业”,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营收较三年前增长200%,带来2000余个就业岗位,推动当地各民族群众人均年增收1.5万元。
该县以“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人才集聚”为目标,创建民族歌舞演艺中心、“寨播”带货中心,为创业者搭建支持平台,通过邀请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点授课,吸引一批创业者参与刺绣、银饰锻造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学习,共开发出31种非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100万元;民族歌舞演艺中心以“沉浸式体验”为特色,年均演出超1000场,为景区吸引游客数量提升30%;“寨播”带货中心整合县内主播资源,在瑶寨吊脚楼、梯田观景台等特色场景开展“寨播”带货,开设“寨播”培训课程,累计培训村民主播80余人,其中12人成功创办电商工作室,带动产品线上销售额占比提升至40%。
来源:广西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