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基础学科启蒙缺失,正在透支中国科技的未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0:00 1

摘要:一组数据令人深思:国内一项针对中小学的跨学科调研显示,中国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优势显著,但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评分却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同龄人。这种“偏科”背后,藏着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深层短板,更关乎国家科技发展的长远根基。

一组数据令人深思:国内一项针对中小学的跨学科调研显示,中国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优势显著,但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评分却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同龄人。这种“偏科”背后,藏着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深层短板,更关乎国家科技发展的长远根基。

“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而源头的培育偏偏最容易被忽视。”中科院院士李大潜曾直言。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科学学科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小学阶段多为零散的常识普及,系统的物理、化学课程要到初中才正式开设,比许多国家晚了3-5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语等学科占据了家长和学生的大量精力,科学启蒙反而成了“可有可无”

这种教育失衡正在显现后果。高校招生数据显示,70%以上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国家重点攻关领域更是离不开扎实的数理基础 。但现实是,不少学生到初中接触物理时,已错过好奇心最旺盛的启蒙期,面对公式定理自然产生畏难情绪,最终无奈放弃理科发展路径。更令人忧心的是,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的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关键瓶颈

“造大桥可以砸钱,但造芯片必须砸人才。”这句业内箴言道出了核心症结。从航空母舰到无人驾驶,从量子计算机到生物医药,所有国家战略科技项目的突破,本质上都是基础学科成果的转化。杨振宁先生早年反对巨资建造粒子对撞机时就强调:“与其花钱买设备,不如花钱育人才,基础学科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一观点早已成为学界共识。

值得欣慰的是,教育改革正在发力。“强基计划”明确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作为招生重点,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为拔尖人才打通成长通道 。新高考改革后,选择物理可报考95%以上的大学专业,倒逼基础教育重视科学素养培育。而中科大少年班的尹希、曹原等天才,都是在七八岁接触物理启蒙,最终在学科领域崭露头角,印证了早期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让科学成为孩子的兴趣,比让孩子记住科学知识更重要。”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所言,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这套畅销千万册的《这就是科学》科普全书,正是抓住了儿童认知特点,用漫画形式将物理、化学原理融入故事场景,让一二年级的孩子也能看懂浮力定律、化学反应,被科技部评为“优秀科普作品”。

原中科院物理所党委书记文亚说:“能让读者感兴趣的,就是最好的科普。”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基础学科人才储备决定着国家未来。与其等到孩子初中再补理科,不如抓住启蒙黄金期,用有趣的方式播下科学的种子。毕竟,今天对科学好奇的孩童,或许就是明天破解“卡脖子”难题的脊梁。

来源:橘子与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