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师弟,抄来了3个月的虚假繁荣,和70万的惨痛亏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1:18 1

摘要:放眼望去,现在的餐饮市场,活脱脱一场大型的“大家来找茬”游戏。今天城里冒出一家“废墟风”火锅店,明天就能在各个街区发现它的“孪生兄弟”,同样的水泥墙,同样的破板凳,同样的霓虹灯标语,连菜单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后天“国潮点心”火了,一夜之间,一条街上能开

开店新手起点都一样,但是一两年后甚至两三个月后命运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有些人喜欢“快抄”,而有些人是“慢学”,不同的路径,结果当然是天上地下。

开店笔记的老板们当然要走少数人走的“慢学”之路,那到底学写什么呢?希望你看完吕老板下面的文字后,学习开店的路上能开挂:

这世上的道理,有时候就隔着一层窗户纸,点破了,云泥之别。点不破,一辈子都在里头打转,还总怨天尤人,觉得是运气不好。

在餐饮这个行当里,这层窗户纸,往往就体现在“怎么看别人成功”这件事上。

放眼望去,现在的餐饮市场,活脱脱一场大型的“大家来找茬”游戏。今天城里冒出一家“废墟风”火锅店,明天就能在各个街区发现它的“孪生兄弟”,同样的水泥墙,同样的破板凳,同样的霓虹灯标语,连菜单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后天“国潮点心”火了,一夜之间,一条街上能开出四五家,红配绿的招牌,毛笔字的品名,盘龙绕凤的包装盒,乍一看,亲妈都分不清谁是谁。

这种现象,稀松平常。大伙儿管这个叫“抄袭”,叫“模仿”,叫“山寨”。说得文明点,叫“快速试错”,叫“借鉴成功案例”。但在我看来,这里面其实分两种人,干的是看似一样、实则内核完全相反的两件事:

一种人,叫“抄袭复制”。他们想要的,是那个“结果”带来的好处。

另一种人,叫“临摹学习”。他们想学的,是催生那个结果的“方法”。

前者是冲着果子去的,看着哪棵树果子红、果子大,冲过去,踮起脚,使劲薅一把下来,揣自己怀里。至于这树是怎么种的,施的什么肥,浇的什么水,嫁接的什么苗,他不在乎。他只在乎这果子现在甜不甜,能卖多少钱。

后者是冲着种树去的。他也看到那棵果实累累的树了,但他不急着摘果子。他围着树转圈,看它的根系怎么扎的,树冠怎么长的,树皮是什么纹理。他去找种树的老人,问经验,学手艺,琢磨这片地的土质和气候。他想要的是自己也能种出这么好的树,年年有果子吃。

我那个亏了七十万的师弟,就是第一种人的极致代表。他那会儿眼里只有“流量”,只有“排队”,只有“网红”。他看到别人搞怀旧风火了,他立刻就要搞,而且要搞得更怀旧;看到别人拍抖音火了,他立刻就要拍,而且要拍得更夸张。他抄了别人的装修,抄了别人的营销模式,抄了别人的菜品摆盘,他还以为他把别人成功的“结果”,门庭若市的盛况,给抄回来了。

结果呢?

他抄来了不足三个月的虚假繁荣,和七十万的惨痛亏损。

因为他只看到了别人门前的长队,却没看到别人在背后为了稳定出品所搭建的供应链体系;他只看到了别人在抖音上的点赞爆炸,却没看到别人日复一日打磨内容、维护社群的真功夫;他只看到了别人“环境好拍照”,却没算明白别人在设计和装修上投入的成本和回报周期。他摘下了那几个最显眼的红果子,却发现果子下面是空的,甚至有毒。那棵树,他根本就没看懂。

这就是“抄袭复制”的最大弊端:你只能得到表象,永远触达不了本质。你学得了它的形,学不到它的神。你看得到别人前台的热闹,看不到别人后台的精细运营。你复制了别人的“爆款菜”,却复制不了别人研发这款菜的思路和迭代能力。结果就是,你永远慢人一步,永远在疲于奔命地追赶潮流,最后死在潮水退去后的沙滩上。而“临摹学习”呢?它要求你沉下心来,有一种“格物致知”的笨拙和诚恳。

我记得2020年刚搬过来时候,我们想出干锅鸡煲。当时市面上有几家做得特别好的店。我们怎么做的?不是去淘宝买一包现成的调料回来,分析成分然后仿制,那是抄袭果子。

我们买了他们家所有的产品,一遍遍地吃,不是吃味道,而是“吃感觉”。感受它的咸度、甜度、酱香的层次、辣味的后劲。我们坐下来,一点一点拆解:他这个甜,是来自糖还是来自别的?他这个醇厚,是加了高汤还是用了某种特殊的酱料?他这个辣,是哪种辣椒提供的?是点缀还是主角?然后,我们基于这种“感受”和“拆解”,自己去市场找原料,自己调配,自己熬制。一遍遍地试,记录每一次微调后的变化。我们不是在复制他的味道,而是在学习他构建这个味道的方法论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耗时耗力,成本远高于直接买现成的调料包。但正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真正摸清了调味背后的逻辑。从此,我们不再依赖任何特定的供应商,我们有了根据市场反馈随时调整配方的能力和底气。这才是“临摹”。

就像学书法,你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是要写出一模一样的字,而是要通过一笔一划的模仿,去感受颜真卿当时悲愤交加的情绪,去理解他运笔的力道和结构的安排。最终的目的,是把它内化成你自己的笔力,写出属于你自己风格的字。

放到开店上,一个善于“临摹学习”的老板,看到一家成功的店,他会思考:

·产品层面: 他的核心产品为什么受欢迎?是解决了“好吃”、“解馋”还是“社交分享”的需求?他的产品结构是怎么设计的?引流产品、利润产品、形象产品如何搭配?他的食材供应链是怎么解决的?如何保证稳定性?

·运营层面: 他的客流高峰低谷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做人员排班的?他的翻台率为什么能那么高?是动线设计得好,还是出餐流程优化得好?

·营销层面: 他是如何引发顾客自发传播的?是因为产品有记忆点,还是环境适合打卡,或是活动设计得有巧思?他的客户关系是怎么维护的?

·利润层面: 他的客单价和成本结构大概是怎样的?如何平衡体验与效率?

他关注的,是一整套的“系统”,是冰山之下那90%看不见的部分。他学的是“渔”,而不是只要那条“鱼”。抄袭复制,是静态的,瞄准的是一个过去时态的“成功结果”。而市场是动态的,你抄到手的时候,可能这个“结果”已经过时了。

临摹学习,是动态的,学会的是应对未来变化的“核心能力”。你掌握了种树的方法,无论市场流行苹果、梨子还是榴莲,你都有能力去培育,去适应。所以,别再嘲笑那些看起来“慢”的人了。那些愿意花时间去临摹、去拆解、去学习内核方法的人,不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是在扎根。

抄的人,摘完了眼前的果子,就得慌慌张张地寻找下一棵树,一辈子都在寻找捷径,却始终走在最远、最不确定的路上。学的人,低头耕耘,默默浇灌自己的树苗,一开始可能寂寂无声,但时间一到,他的树自然会枝繁叶茂,结果累累。而且,这棵树,别人搬不走,也抄不去。

餐饮这条路,最终比拼的不是谁更快地复制了谁,而是谁更扎实地理解了这个行业,谁更深刻地洞察了人性需求,谁更能构建起自己独特的、可持续的体系。是要一颗看起来诱人却可能瞬间腐烂的果子,还是要一片能生生不息的果园?

这选择,看似简单,却隔开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来源:开店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