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在孝感鲁迅高级中学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00后何义灵摩拳擦掌,带来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将紧跟时事热点的网络评论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变成启迪学生的“思想火花”。
不久前,在孝感鲁迅高级中学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00后何义灵摩拳擦掌,带来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将紧跟时事热点的网络评论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变成启迪学生的“思想火花”。
这位汉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汉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应届毕业生,今年成为一名高中思政课老师。而他这份志向的萌发与生长,离不开一支“红笔”。
这支笔正是汉师的“红笔网友俱乐部”。“红笔”之名源自汉师校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杨献珍的名言:“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旨在引导师生用手中的“红笔”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传播社会正能量。
2014年,该校思政课教师胡文江牵头创建“红笔网友俱乐部”,以“传播红色文化、激扬青春正气”为核心理念,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该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从汉师毕业,没在红笔网发表过评论,大学经历是不完整的。红笔网创始人胡文江表示,网络评论纳入了思政课的教学一线,也走进了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
一支“红笔”点燃思想火种
在红笔网创办十周年主题分享会上,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升本)2302班学生许洁感慨道:“在这里,一支笔能撬动思想,改变人生。”她从“写作小白”成为评论大赛获奖者,从评论创作者成长为红笔网的初审编辑,一个个蜕变背后,是汉师人十一年如一日进行“网络评论育人”的探索与坚守。
红笔网成立初期,胡文江也面临一些质疑:有人认为网络评论没什么“实用价值”,也有人质疑“传播正能量”的可行性。但胡文江坚信,“好内容永远能打动人心”。从时事热点到红色故事,从思政理论到青年成长,红笔网坚持“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的创作理念,逐渐形成“短、平、快、暖”的文风。一大批带着烟火气的文字,让思政教育从“高台教化”走向“草根共情”。
2019年,胡文江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项目,他带领团队成立“红笔网名师工作室”,邀请专家授课,引导多名骨干师生深度参与评论文章撰写,打造了一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师及学生,汉师党委宣传部教师等20余名师生组成的核心评论作者团队。就这样,“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手握“红笔”举旗亮剑、激浊扬清的人越来越多了。
面对学生们“机不离手、耳不离塞”的现状,红笔网与校园广播站共享资源,打响“注意力争夺战”:广播站每日精选红笔网的时评作品,经口语化改编后通过广播覆盖全校。《今天,我们谈一谈爱国》等作品,通过校园广播传播后,引发更多学生热议。一名学生在校广播台微博留言:“我路过图书馆时,听到广播里的时事热点,突然理解了思政课讲的‘小我与大我’。”
打造全国首家网络素养教育思政金课
2023年,红笔网名师工作室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程振伟名师工作室签署协议,“汉师红笔”与“杭电叙事”深度合作,联合开发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程,将“叙事系统理论”引入时评创作,推出短视频、漫评等多模态作品。课程上线一年,便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全国首个以网络素养为核心的省级思政金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敏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精于表达”的课程理念,让汉师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305班学生何远珂感触颇深。她在课业总结中写道,学校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是一门实现求学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自己学会了如何将个人的思考融入社会的大背景中,用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用温暖的笔触传递正能量。
目前,《网络评论写作素养》在多个平台上线运行,学生作品也多次荣获全省“网络宣传好作品奖”。汉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君介绍,该课程依托“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把“小时评”融入“大思政”,在探索“互联网+思政”新赛道上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未来,汉师还将编写网络评论校本教材,谋划开设网络素养教育微专业。
用青年话语解构时政热点
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助推了时评创作、评论育人方面的课题研究。如今,以“探索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等为选题的省部级课题纷纷落户汉师,“红笔”平台正在成为网络素养教育研究新的发力点。
为了激励更多学生参与时评写作,该校逐步构建起“思想引领-实践转化”的闭环,汉师团委副书记毛晶玥说:“当学生用脚步丈量过革命老区,再写党史评论时,文字里自然带着温度和信仰。”
“网络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用青年话语解构时政热点。”在毛晶玥看来,一篇直击痛点的网络评论、一则生动的警示视频,能让学生自发传播,形成更为深远的“辐射效应”。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杨睿华本科阶段就加入了“红笔”时评小分队。融入日常的思辨训练,让她在复旦大学硕士阶段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总能从现实热点中找到理论落点。她说:“时评创作培养的不仅是写作能力,更形成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的自觉。”
汉师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德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红笔网的评论创作,实现了从思政教育客体向主体的转变;教师角色也由单纯的课程讲述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动员者,师生站在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共同立场。
朱佳怡 张子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8日 04版
来源:魅力十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