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的那个夏天,我第一次以屯留农商银行柜员的身份,拦截了一起电信诈骗。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固执地要将五万元汇给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陌生人,我至今记得他颤抖的手和将信将疑的眼神。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翻阅那本已经泛黄的《反诈工作日志》,才发现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
2015年的那个夏天,我第一次以屯留农商银行柜员的身份,拦截了一起电信诈骗。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固执地要将五万元汇给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的陌生人,我至今记得他颤抖的手和将信将疑的眼神。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翻阅那本已经泛黄的《反诈工作日志》,才发现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不仅是一个银行员工的职业轨迹,更是一部微观的中国反诈史。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我们这些身着工装的金融工作者,成为了守护百姓钱袋子的最后一道防线。
初识诈骗:从教科书到真实战场
刚入职时的反诈培训,那些诈骗案例像是遥远的都市传说。直到2016年夏天,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地来到我的窗口,要求提前支取未到期的十万元定期存款。她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和闪烁不定的眼神引起了我的警觉。“我儿子在北京出车祸了,医院等着钱做手术!”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但当我询问详情时,她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快点汇款”。我悄悄示意大堂经理联系了她的家人,真相令人心惊——她儿子正在学校上课,那个所谓的“医院主任”不过是诈骗分子扮演的角色。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诈骗不再是培训手册上的铅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性悲剧。
在屯留这个小城里,诈骗手法随着时代变迁而“推陈出新”。2016年到2018年间,我们拦截最多的就是“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者利用人们对法律机关的敬畏,编织出“涉嫌洗钱”“账户被冻结”等谎言。记得有位退休教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积蓄三十万元汇出,只因对方准确报出了他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当我们成功拦截后,老人瘫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他们怎么什么都知道?”这个问题刺痛了所有银行人的心——信息泄露已经成为诈骗的帮凶。
科技赋能:从人防到技防的飞跃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诈骗也向线上迁移。2019年起,我们银行引入了智能反诈系统,通过算法识别可疑交易。但机器永远替代不了人的温度与判断。去年冬天,一位年轻客户坚持要通过手机银行向某“投资平台”转账,系统多次提示风险仍执意操作。我请他到营业厅的休息厅,用平板电脑搜索展示了该平台的诈骗新闻报道,又联系了他所在村的村干部一起劝说。三小时后,年轻人终于醒悟,红着眼眶向我们道谢。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反诈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人心工程。
在屯留农商银行的十年里,我见证了反诈宣传从横幅标语到短视频的演变。我们组建了“反诈宣讲团队”,走进社区、学校、乡镇企业。最令我感动的是在一次乡村宣讲后,一位老太太拉着我的手说:“闺女,上个月有个说是我孙子要钱的电话,我差点就信了,后来想起你们说的‘核实身份’,才没上当。”这样的反馈让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金融知识下乡,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责任。
情感博弈:诈骗背后的心理战
诈骗本质上是心理操控。犯罪者利用人们的恐惧、贪婪或亲情进行攻击。2021年,一位客户收到“女儿被绑架”的勒索电话,慌乱中要来银行取款。我们一边安抚她,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她女儿,最终证实是虚惊一场。在反诈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保护资金安全,更要修复被诈骗摧毁的心理防线。
十年间,我见过太多被骗后的绝望面孔。有农民一辈子的积蓄化为乌有,有老人因羞愧而不敢告诉子女,还有大学生因校园贷陷入深渊。每个案例都提醒我们:反诈不仅是拦截一笔交易,更是挽救一个家庭。
十年回望:从职业到使命的升华
站在反诈十周年的节点回望,我发现自己已经从当初那个只会按流程办事的新人,成长为能够洞察风险、化解危机的“反诈老兵”。这十年,屯留农商银行累计拦截诈骗367起,为客户挽回损失超过两千万元。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生和家庭。
反诈工作改变了我对金融职业的理解。银行不仅是存取钱的场所,更是社会诚信的守护者。每当看到客户信赖的眼神,我就感到肩上的责任。在这个诈骗手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比骗子更懂人性,比犯罪者更熟悉科技。未来的反诈之路或许更加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对职业的敬畏、对客户的关爱,就一定能守住这份金融为民的初心。
合上那本厚重的日志,窗外是屯留熟悉的街景。我知道,明天又会有新的故事在这方柜台前上演。而我们,将继续做那个默默守护的“钱袋卫士”,用专业与温度,编织起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这,就是属于我们银行人的反诈长征。(陈雅媛)
责编:张炜 王丽娟 王晶晶 曹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