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自主”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当下,芯片国产替代赛道无疑是资本市场最具想象力的战场之一。当长川科技的测试机敲开中芯国际的大门,当和而泰子公司的芯片点亮军工雷达,当张江高科的园区里诞生一家又一家芯片独角兽……投资者难免疑惑:长川、和而泰、张江高科,谁才是芯片国产
在“科技自主”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当下,芯片国产替代赛道无疑是资本市场最具想象力的战场之一。当长川科技的测试机敲开中芯国际的大门,当和而泰子公司的芯片点亮军工雷达,当张江高科的园区里诞生一家又一家芯片独角兽……投资者难免疑惑:长川、和而泰、张江高科,谁才是芯片国产替代的真龙头?
今天,我们就从业务本质、技术壁垒、财务韧性、行业格局四个维度,来一场深度 dissection,带你穿透迷雾,看懂这三家公司在国产替代浪潮中的真实价值。
01 芯片国产替代:一场关乎国运的“产业长征”
芯片,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其产业链的每一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都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与产业链安全。在国际贸易摩擦与技术封锁的双重压力下,芯片国产替代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8.3%;但国产芯片的自给率仅约28%,这意味着超70%的市场仍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高达数千亿元。从政策端看,“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规划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基金三期重点投向设备、材料、先进制造等薄弱环节,为国产替代注入持续动力。
在这场“产业长征”中,不同环节的玩家承担着不同使命:设备厂商突破国外垄断(如长川),芯片设计公司填补国产空白(如铖昌科技),产业载体则孵化生态、孕育未来(如张江高科)。接下来,我们聚焦长川、和而泰、张江高科,看看它们各自在这条赛道上的“战斗力”如何。
02 三家公司深度拆解:业务、技术、布局全透视
(1)长川科技:半导体测试设备的“国产尖刀”
长川科技的核心业务是半导体测试设备,具体包括测试机和分选机,用于芯片出厂前的功能、性能检测。在芯片产业链中,测试设备是“质检关”,直接决定芯片的良率与可靠性。
技术壁垒:半导体测试设备技术门槛极高,长期被美国泰瑞达(Teradyne)、日本爱德万(Advantest)垄断。长川科技通过多年研发,在模拟/数模混合测试机、数字测试机领域实现突破,部分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例如,其ST2500测试机可覆盖功率半导体、MCU等多种芯片的测试需求,在国内功率半导体厂商中渗透率快速提升。
客户与市场:客户涵盖中芯国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一线制造/封测企业,以及兆易创新、卓胜微等设计公司。2024年,长川在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的市占率约15%,虽仍低于国外巨头,但增速远超行业平均(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2%)。
财务表现:2024年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42%;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35%;研发费用率达18.7%,全年投入研发资金5.3亿元,重点布局先进封装测试、SoC测试等前沿领域。
(2)和而泰:从控制器到“军工芯片明星”的跨界玩家
和而泰的传统业务是智能控制器,为家电、汽车、工业设备等提供控制解决方案。但让它在芯片国产替代赛道脱颖而出的,是子公司铖昌科技的微波毫米波芯片(尤其是相控阵T/R芯片)。
技术壁垒:相控阵T/R芯片是雷达、5G基站的核心部件,长期被美国、以色列企业垄断。铖昌科技的芯片采用GaN工艺,具有高功率、小体积、低功耗等优势,在军工雷达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国内市占率超60%;同时向5G通信、卫星互联网等民用领域拓展。
客户与市场:军工客户包括国内主要军工集团,民用客户涵盖华为、中兴等通信巨头。2024年,铖昌科技营收8.9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48%,成为和而泰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 财务表现:和而泰2024年总营收78.5亿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22%;研发费用率10.2%,其中铖昌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比超60%,重点攻关下一代毫米波芯片技术。
(3)张江高科:芯片产业生态的“孵化器”
张江高科的定位是科创园区运营商+产业投资者,其核心价值在于张江科学城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构建。
产业布局:张江科学城聚集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晶圆制造)、盛美半导体(设备)、概伦电子(EDA)、展讯通信(设计)等芯片产业链关键企业,形成了从“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封测”的完整生态。张江高科通过园区运营为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同时通过产业投资(如张江科投)参股优质芯片企业。
投资收益:截至2024年末,张江高科持有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股权市值超百亿元,2024年投资收益达12.3亿元,占净利润的65%以上。此外,园区内企业的上市退出(如科创板芯片公司)也为其带来持续的资本增值。
财务表现:2024年营收45.2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投资收益占比65%);研发投入主要用于园区数字化服务与产业研究,费用率约3.5%。
03 核心指标对比:谁的“龙头成色”更足?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三家公司,我们从业务相关性、技术壁垒、财务成长性、行业地位四个维度搭建评估体系:
维度 长川科技 和而泰(铖昌科技) 张江高科
芯片业务占比 100%(纯设备厂商) 约11.3%(铖昌营收占比) 间接(投资+生态)
技术壁垒 高(测试设备全球竞争) 极高(军工芯片垄断突破) 中(生态构建能力)
2024营收增速 42% 铖昌55%/整体12% 8%
2024净利润增速 35% 铖昌48%/整体22% 15%
研发费用率 18.7% 10.2%(整体) 3.5%
行业地位 国内测试设备龙头 国内相控阵芯片龙头 国内科创园区+芯片投资龙头
从表格可见:
长川科技是“纯血”芯片设备玩家,业务聚焦且技术壁垒高,业绩增速领先,是国产替代在“设备端”的核心标的;
和而泰(铖昌科技)在“芯片设计端”的细分领域(相控阵芯片)做到了国内垄断,军工+民用的双轮驱动使其增长性极强,但业务占比相对较低;
张江高科则是“生态型”选手,通过投资与园区运营分享芯片产业增长红利,业绩稳定性强,但芯片业务的直接关联性较弱。
04 行业逻辑与投资价值:谁能在国产替代中真正胜出?
要判断谁是“真龙头”,需结合国产替代的阶段、赛道空间、竞争格局综合分析:
(1)长川科技:设备国产替代的“攻坚阶段”受益者
半导体设备是国产替代的“硬骨头”,目前国内市场仍被海外巨头主导(泰瑞达、爱德万合计市占率超70%)。长川科技的机会在于:
国产替代政策驱动下,晶圆厂、封测厂对国产设备的采购比例逐年提升(如中芯国际国产设备采购占比从2020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25%);
长川的测试机在模拟、功率芯片领域已形成竞争力,随着先进制程(如14nm以下)测试需求爆发,其高端产品(如SoC测试机)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2)和而泰(铖昌科技):军工+民用的“双重红利”
铖昌科技的核心逻辑是:
军工领域:相控阵雷达是现代战争的“眼睛”,我国军工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铖昌的芯片作为核心部件,订单确定性强(2024年军工营收占铖昌总营收的80%);
民用领域:5G基站、卫星互联网对毫米波芯片需求激增,铖昌的民用产品线已进入商业化阶段,2024年民用营收同比增长120%,未来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极。
(3)张江高科:产业生态的“长期价值”
张江高科的投资逻辑在于:
芯片产业具有强集群效应,张江科学城的生态壁垒难以复制,随着国内芯片企业不断成长(如中芯国际产能扩张、华虹半导体上市),张江高科的投资收益将持续兑现;
科创板的退出机制完善,张江高科孵化的芯片企业(如某未上市EDA公司)一旦上市,将带来可观的资本利得。
05 投资者视角:如何把握芯片国产替代的投资机会?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三家公司的差异本质上是投资风格的选择:
如果你追求高弹性、纯赛道,长川科技是芯片设备国产替代的“先锋军”,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关注技术突破的投资者;
如果你看重高确定性、细分垄断,和而泰(铖昌科技)的相控阵芯片业务兼具军工的稳定性与民用的成长性,是“小而美”的优质标的;
如果你偏好低波动、生态红利,张江高科的产业投资+园区运营模式更具防御性,适合长期布局、关注产业生态的投资者。
但无论选择哪类标的,都需警惕行业共性风险:技术迭代风险(如芯片制程快速升级导致设备/芯片过时)、市场竞争风险(海外巨头降价压制国产企业利润)、业绩不及预期风险(如下游需求疲软导致订单减少)。
芯片国产替代是一场“持久战”,没有哪家公司能在所有环节通吃。长川的“设备攻坚”、和而泰的“芯片突围”、张江高科的“生态筑巢”,本质上是国产替代在不同维度的探索。至于谁是“真龙头”,答案或许藏在你的投资逻辑与风险偏好里——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关乎国运的产业浪潮中,它们都是中国芯片突围的“关键先生”。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