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卡宾与BCB选择性插碳成BCP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8:58 1

摘要:“逃离平面”(escaping from flatland)是现代药物化学中指导药物结构修饰与新药创制的重要原则,其核心在于策略性地将平面性芳香环替换为富含C(sp3)的饱和烃类结构。其中,双环[1.1.1]戊烷(BCP)作为富含C(sp3)的优势骨架,已成为

“逃离平面”(escaping from flatland)是现代药物化学中指导药物结构修饰与新药创制的重要原则,其核心在于策略性地将平面性芳香环替换为富含C(sp3)的饱和烃类结构。其中,双环[1.1.1]戊烷(BCP)作为富含C(sp3)的优势骨架,已成为苯环有效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尤其是1,3-取代及1,2,3-三取代BCP能够精准模拟苯环的邻位、间位或对位取代模式,显著改善活性分子的药理性质(图1a)。近年来,多种合成方法已被开发用于官能化BCP分子的构建。然而,现有策略或依赖于单一类型的卤代卡宾,或合成路线较长,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导致底物适用范围受限且产物结构单一,从而制约了其在实际合成中的广泛应用。此外,金属卡宾作为高活性中间体,其与双环丁烷(BCB)的反应已有文献报道,但此类转化通常经由C–C键断裂路径生成交叉偶联产物。而利用金属卡宾对BCB进行“一碳”插入,从而直接构建2-取代BCP的反应模式仍未被探索(图1c)。

东北师范大学毕锡和(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原创性开发了易分解的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解决了传统对甲基苯磺酰腙分解温度高、难以应用于低温反应的问题,实现了多种有效的卡宾转移反应,推动了磺酰腙卡宾化学研究(Acc. Chem. Res.2022, 55, 1763,点击阅读详细; Chin. J. Chem. 2024, 42, 2071.)。近年来,课题组利用该前体实现了卡宾对多种环体系的“一碳”插入反应(Acc. Chem. Res.2025, 58, 130,点击阅读详细;Nat. Chem.2024, 16, 988,点击阅读详细 ; Nat. Chem. 2025, 17, 215,点击阅读详细),极大拓展了磺酰腙在骨架插碳反应中的研究。近日,该团队再次利用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作为安全稳定的卡宾前体,首次实现了金属铑卡宾参与的1,3-二取代BCB的“一碳”插入反应,高效合成了系列2-官能化的BCP分子。与先前反应机制不同,该反应经历高活性金属卡宾对BCB分子的分步加成过程,突破了传统合成方法中只能使用卤代卡宾的限制,为2-官能化BCP合成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图1d)。

图1. 研究背景。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鉴于含氟片段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性,作者首先使用三氟苯乙酮衍生的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2a作为卡宾前体,探索了其与BCB的反应条件。当以Rh2(esp)2为催化剂,LiOtBu为碱,1,2-二氯乙烷(DCE)为溶剂,在40 ℃下反应12 h时,可以94%的收率得到BCP产物3。随后,作者对该反应的底物范围进行了系统评估。如图2a所示,BCB苯环连有不同取代基时,反应均能以良好至优异的收率得到相应BCP产物;叔丁酯、苄酯和2-噻吩甲酯取代的BCB同样能够兼容到该反应体系中。此外,磺酰腙也展示出较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图2b)。有趣的是,当磺酰腙苯环的间位或邻位连有单个取代基时,产物以接近1:1的比例形成一对旋转异构体,这可能是因C(sp2)–C(sp3)键的旋转受限/缓慢所导致。该结果为轴手性BCP分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值得欣喜的是,该反应同样适用于醛衍生的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有效拓展了产物结构的多样性(图2c)。

图2. 底物范围研究。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为验证该方法的应用潜力,作者进行了克级规模合成及衍生化实验。如图3a所示,在5 mmol规模时,该反应能以88%的收率得到BCP产物。该产物可进一步通过酯基的多样化转化拓展BCP取代基类型,例如将酯基水解为羧酸、还原为伯醇,或转化为Weinreb酰胺等;酯基与MeMgBr反应也可顺利转化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偕二甲基醇结构单元。此外,作者还将该方法应用于降胆固醇药物洛美他派(Lomitapide)片段类似物的合成,进一步展示出该方法的实际合成价值(图3b)。

图3. 合成转化研究。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为探究该反应的机理,作者开展了控制实验。首先,作者分别向标准反应体系中加入自由基捕获剂TEMPO和BHT。结果显示,加入TEMPO后反应仍能以84%的收率得到BCP产物3(图4a左);当加入BHT时,虽未检测到目标产物3的生成,但也未监测到自由基捕获产物,而是分离得到了环丙烷化产物46(图4a右)。上述结果表明该反应不经过自由基途径。此外,作者还探究了体系中过量碱的作用。结果表明,LiOtBu不仅能够促进磺酰腙的分解,还能够增强铑卡宾的亲电性,进而推动金属卡宾对BCP的插入反应。

为深入理解该反应的机理过程,作者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如图4b所示,磺酰腙2a在碱的作用下首先分解为重氮中间体Int1,随后与铑催化剂作用释放氮气,经由TS1(ΔG≠ = 9.7 kcal·mol-1)生成铑卡宾中间体Int2。计算表明,Int2与BCB(1a)的酯基一侧取代的碳原子加成反应(TS2: ΔG≠ = 11.5 kcal·mol-1)在能量上更有利,生成两性离子中间体Int3(反应决速步骤)。而Int2与苯基一侧取代碳原子的加成过程能垒较高(TS2': ΔG≠ = 27.0 kcal·mol-1),且最终生成交叉偶联产物Int3'。为了进一步理解该区域选择性,作者对1a进行了Hirshfeld电荷分析,结果显示酯基邻位碳原子(0.2926 e)的电荷密度显著高于苯基邻位碳原子(0.0480 e),表明其亲核性更强,从而更易于参与反应。最后,中间体Int3经分子内环化后(TS3: ΔG≠ = 4.1 kcal·mol-1)生成最终BCP产物3,并再生铑催化剂。此外,作者还通过理论计算对该反应中观察到的旋转异构现象进行了解释:三氟甲基与苯环之间存在较大空间位阻,导致BCP-芳基键的旋转能垒较高,在室温下无法自由旋转,从而形成两种构象异构体(图4c)。

图4. 机理研究。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小结

毕锡和团队利用邻三氟甲基苯磺酰腙作为安全稳定的卡宾前体,首次实现了铑催化的金属卡宾对BCB的“一碳”插入反应。该方法操作简便,原料易得,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与底物普适性,能够高效合成传统方法难以制备的2-取代BCP衍生物。后期衍生化实验及生物活性分子BCP类似物的成功制备,为该策略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牛津大学Edward A. Anderson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毕锡和教授为通讯作者,东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2020级博士生刘少鹏、宁永泉副教授和2023级硕士生宋玮为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331004),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NAF\R1\191210)等的大力支持。

Synthesis of Bridge-Substituted Bicyclo[1.1.1]Pentanes by Catalytic Metal Carbene Insertion into Bicyclo[1.1.0]Butanes

Shaopeng Liu, Yongquan Ning, Wei Song, Paramasivam Sivaguru, Yixuan Wang, Ying Gan, Edward A Anderson*, Xihe Bi*

Angew. Chem. Int. Ed.2025, DOI: 10.1002/anie.202514232

来源:X一MOL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