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帕兰提尔和安杜里尔公司等美国“新军工”企业来说,它们在欧洲大陆上的业务似乎遭遇了“对外保护,内部开放”的藩篱。帕兰提尔公司CEO亚历克斯·卡普的说法是“像帕兰提尔这样的美国公司遭到了排挤,欧洲还不懂人工智能”。
水土不服,美“新军工”企业欧洲受挫
对于帕兰提尔和安杜里尔公司等美国“新军工”企业来说,它们在欧洲大陆上的业务似乎遭遇了“对外保护,内部开放”的藩篱。帕兰提尔公司CEO亚历克斯·卡普的说法是“像帕兰提尔这样的美国公司遭到了排挤,欧洲还不懂人工智能”。
欧洲媒体的报道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帕兰提尔公司在欧洲业务之所以遭遇增长瓶颈,一个原因是“水土不服”:其业务与当下欧盟制定严格的规则来保护个人数据、更为严格的数据隐私法规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之间存在“合规冲突”。
202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帕兰提尔公司展馆。
冲突的结果是,这些欧洲国家已经对掌握在帕兰提尔公司手中数据产生了安全方面的担忧,并且对帕兰提尔公司产品的部分功能做了限制,抑或是直接限制使用,甚至选择由本国企业来开发替代产品。
比如2023年初,德国最高法院就以隐私为由限制该国黑森州、汉堡州的执法部门使用帕兰提尔公司的Gotham软件。同年9月,法国情报部门宣布拨款4000万欧元来开发法国人自己的Gotham。
欧洲媒体报道称,通过Gotham,警方只需单击一下即可创建针对个人、团体和圈子的“综合档案”。
Gotham是帕兰提尔公司面向政府和情报机构开发的软件产品,能够筛选海量数据,识别关键威胁,挖掘规律并提供行动情报。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帕兰提尔公司与法国情报部门曾有过这样的“蜜月期”: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法国情报部门开始寻求相关技术支持,而Gotham软件也成功帮助法国挫败了数起袭击事件。在2020年,卡普甚至还在巴黎的该公司企业客户活动上曾对媒体表示:“我认为,在过去15年里,西方文明曾多次倚仗我们‘渺小’的肩膀。”
卡普(站立者)与帕兰提尔公司员工的合影。墙上的肖像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
但时移世易,今天的欧洲国家更为强调“数据主权”“科技主权”,越来越倾向于发展本土的AI技术,发展本土数据分析公司,宁可多花钱也要自主开发,也要摆脱对帕兰提尔等美国厂商的依赖——即便卡普放言“(法国人)花费10亿欧元也开发不出来我们这套系统”。
但此番风向之变,无疑正成为近年来帕兰提尔公司欧洲业务增长的最大障碍。
除美国本土外,帕兰提尔公司还在伦敦、巴黎、特拉维夫、渥太华、新加坡、阿布扎比、堪培拉和惠灵顿设有办事处。图为早年帕兰提尔公司在英国地铁投放的广告。
安杜里尔有的,这些欧洲公司也有
帕兰提尔公司在欧洲大陆遭遇的数据安全和不信赖等状况,对安杜里尔公司显然也同样存在,而其境遇甚至比帕兰提尔更为不利:一方面是,其旗下“点阵”系统这类软件和数据产品同样面临欧洲数据安全法规的拷问,另一方面,安杜里尔的一众硬件产品放在欧洲大陆防务市场上,明显竞争力不足。
安杜里尔公司的产品主打“软件驱动”“软件优先”,而产品的硬件水平和技术门槛在业界并不算高。
在英国防务市场上,安杜里尔公司看到的是超级巨头BAE系统公司与它的产品涵盖“全谱系”,而在欧洲大陆上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分散在各个垂直领域的头部企业——不只是对手数量从一个变成了“N个”,更关键的是,在与欧洲一众竞品的比较中,安杜里尔公司旗下产品并不具备稀缺性。
毕竟来自欧洲厂商的相似竞品太多了,过往安杜里尔在美国本土和亚太地区宣传推广中所津津乐道的产品优势已不明显。
今年9月初,澳大利亚国防部宣称将斥资17亿澳元(约11亿美元)采购数十艘“幽灵鲨”超大型自主水下航行器(XL-AUV)以打造水下无人舰队。
比如,在巡飞弹方面,安杜里尔公司的ALTIUS-M获得英国国防部3000万英镑订单,将作为援乌装备。巧合的是,德国的“新军工”赫尔辛格公司早在今年2月就宣布将向乌克兰交付6千架HX-2巡飞弹(自杀式袭击无人机),而乌克兰曾订购过4千架HX-1。就纸面参数来说,ALTIUS与HX难分伯仲,后者在宣传中同样有着AI技术的加持,可蜂群作战,可应对战场上复杂的电子干扰环境,具有对目标进行自主识别的能力等。
今年2月,赫尔辛格公司宣布其一座位于德国南部的工厂投产,初始月生产能力超千架HX-2。另外,该公司也在着重宣传自己是一家军用AI公司。
再看安杜里尔公司起家时的王牌产品“自主监视塔”,其任务能力已经从地面监控扩展到对无人机等低空目标的探测等。但在欧洲大陆,可见的同类型产品就有德国雷达、传感器制造商亨索尔特的子公司开发的ASUL模块化反无人机系统,以两个方舱单元即可搭建。同时,它也有软件能力的赋能,使用的伊利西翁(Elysion)任务核心软件基于AI算法来融合实时传感器数据,由一名操作员即可完成操作。
ASUL的可伸缩桅杆上集成了3部雷达、昼夜摄像机和射频测向仪等,对无人机的杀伤是“软杀伤”,通过大功率干扰设备来干扰数千米范围内的无人机通信。
再看8月底的新闻,萨博公司与瑞典国防物资管理局(FMV)签署了更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LUUV)合同,具体的开发制造工作由萨博旗下的考库姆斯(Kockums)业务部门来完成。
考库姆斯曾作为一家老牌潜艇制造商(目前正在建造A26布莱金厄级潜艇)而存在,进入21世纪后,才被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收购,但随后被边缘化。瑞典因为担忧本国“失去自主潜艇研发能力”,便在2014年“强行”将其收回。可以想见,今天安杜里尔公司Dive-LD等成熟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即便能完全满足LUUV合同的需求,但FMV必然不会采购这款产品——毕竟,凭借考库姆斯开发潜艇的实力,其推出的LUUV性能不会弱于Dive-LD。
考库姆斯在被德国蒂森克虏伯收购后,瑞典人险些失去建造潜艇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训下,瑞典人必然不会放弃LUUV的开发和制造,即便现在看来安杜里尔公司已经可以提供货架产品。
破局欧洲,先抱住巨头的大腿
可见,安杜里尔公司产品在欧洲防务市场上并谈不上足够的竞争力。更何况,这里不同于美国本土、英国、亚太地区等,有着那道“对外保护,内部开放”的藩篱。
因此,在欧洲大陆上遭遇一众防务巨头的围追堵截、迟迟无法打开市场后,安杜里尔公司转换路线,开启了与欧洲防务巨头的合作——倒颇有几分“打不过就加入”的意思。
反无人机市场的需求旺盛,但竞争者也如过江之鲫。
在2024年6月的欧洲防务展(Eurosatory)上,安杜里尔公司宣布与莱茵金属签署备忘录(MoU),将面向欧洲市场共同设计、开发和生产新型分层反小型无人机系统(C-sUAS)防空系统。该系统将结合莱茵金属的指挥控制系统“空中大师”(Skymaster)和防空武器,与安杜里尔公司的“点阵”系统,自主“哨兵塔”、WISP传感器和“铁砧”自主拦截器等这类架构开放、模块化和可扩展的硬件。
2024年6月,安杜里尔与莱茵金属签署备忘录(MoU),出席活动的左一是安杜里尔英国子公司负责人理查德·德雷克,即英国及欧洲地区总经理。左三是该公司国际业务中的“重要角色”全球防务主管格雷格·考斯纳(Greg Kausner)。
在莱茵金属官方辞令中,该合作是强强联手,能“将莱茵金属的军事技术实力与安杜里尔的尖端研发速度完美结合”。一年后,在今年7月巴黎航展上,双方的合作更进一步,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范畴也进一步扩大,涉及已入围美国空军CCA的第5类无人机“狂怒”,主打低成本、易于大规模生产的“梭鱼”巡航导弹与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欧洲的生产。
可大规模投产的低成本弹药,正需求旺盛。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和生产欧洲版的“狂怒”“梭鱼”,并将其纳入莱茵金属的“战斗套件”(Battlesuite)数字主权框架。在生产上,该项目将引入整个欧洲本土的供应商和工业合作伙伴。
对此,安杜里尔公司的官方说法是“长期共同投资,共同开发”“与欧洲共建,服务欧洲”。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该合作的达成看似是双方各取所需,但显然,安杜里尔相对更为弱势、更有所图——它图的是这家德国防务巨头更懂欧洲市场,图的是莱茵金属在欧洲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网络,图的是莱茵金属在欧洲乃至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在双方的合作协议中,不论对“梭鱼”还是“狂怒”,都非常强调该产品将基于莱茵金属一方的指挥控制系统,这很可能是安杜里尔公司因为“数据安全”而做的妥协,让德国人掌握数据。
欧洲业务不利,促使安杜里尔转战亚太
但另一角度来看,对莱茵金属公司来说该合作确实存在较强互补性。安杜里尔公司的这三类产品,特别是“狂怒”无人机,对莱茵金属公司来说是其业务薄弱点,甚至是空白领域。
尽管合作协议刚刚达成,后续合作情况和成效未定,但对于安杜里尔公司来说,起码是从“前哨站”英国向着欧洲大陆的进军之路上有了明确的大方向(即市场策略),有了希望。
“狂怒”无人机。莱茵金属公司在CCA这类无人机领域确实能力有所欠缺。
借助莱茵金属这块德国的“金字招牌”,安杜里尔公司打入欧洲大陆市场的难度与成本必然有所降低。一旦收获订单,安杜里尔就有了可以依附的足够欧洲本土化的生产体系。
只不过,防务市场的竞争与复杂性在于,既有在打下市场后的双方将如何分蛋糕,也在于强势一方的是否会选择再次与安杜里尔的竞品企业签下类似合作协议。此外,莱茵金属这家业务领域广泛的巨头,本身就有一些业务与安杜里尔公司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比如作为其新晋业务重点的巡飞弹。
英国子公司是安杜里尔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是其进军欧洲市场的“前哨站”。近期安杜里尔英国公司又投放了一批户外广告,宣传这家美国“新军工”的进一步英国化,表示将加大在英国的投资、建设和招聘。
以上情况都是安杜里尔这家美国“新军工”企业向欧洲进军、崛起之路上必然要面对的风浪。而根据2023年12月中旬,彭博社的那篇报道,正是因为安杜里尔公司在英国虽有长期合作但业务不如预期,欧洲大陆市场又风浪太大、打入市场的难度远超预期,因此其决定将亚太地区作为了国际业务的重心地带。
事实也确实如此,近两年安杜里尔公司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亚太国家和地区动作不断。而结合今年招聘网站上的“中东地区业务发展副总监”等信息来看,安杜里尔公司的这种国际业务重心“转移”不只是亚太地区,可能还包括了以阿联酋等为代表的中东地区。(郑宇航)
来源:看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