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6日上午,全球碳中和进程论坛暨《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墨西哥原外交部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执行秘书、Onepoint5
2025年9月26日上午,全球碳中和进程论坛暨《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墨西哥原外交部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执行秘书、Onepoint5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atricia Espinosa Cantellano,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刘杨为会议致辞并共同为报告发布揭幕。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学院王灿教授介绍了报告的亮点和主要发现。发布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主持。
今年正值《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这十年间,全球气候行动风雨兼程,既见证了共识与奋进,也经历了波折与挑战。尽管部分发达国家出现政策反复,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推进低碳转型,成为全球碳中和进程的中流砥柱。《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腾讯SSV及众多专家的支持下编制。今年的报告在延续"目标-政策-行动-成效"量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评估全球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更新进展。报告重点聚焦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的实践路径与重大成就,科学论证了全球碳中和进程的总体趋势并未因个别国家的政策倒退而改变。报告系统评价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在碳中和承诺、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国际气候合作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推动各国深化碳中和转型、弥合全球行动与《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差距提供了全面、系统、客观的信息支撑。
姜培学表示,清华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坚持面向"双碳"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在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自觉履行使命担当。他指出,学校通过设立碳中和研究院、建设"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零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积极推动校园碳中和示范。他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展现了清华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学校将继续深化碳中和领域的前沿研究,为国家战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清华力量。
刘燕华强调,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他指出,过去五年来,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型储能、CCUS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全国碳市场建设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当前技术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他建议通过系统性创新,加快成熟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加强绿色氢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示范。他充分肯定《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对技术创新与部署进展的持续关注,指出该报告为研判全球低碳技术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
Patricia Espinosa Cantellano表示,本次全球碳中和进程论坛为即将到来的COP30气候大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交流平台,并高度肯定了《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她指出,在全球南方国家即将成为未来几十年排放增长主要来源的背景下,报告提出的四维度评估框架为弥合实施差距提供了重要工具。展望COP30,她期待报告成果能为大会强化多边主义、推动《巴黎协定》落实提供有力支撑。她对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兼具学术严谨与务实导向的工作风格表示肯定,认为这类气候研究既强化使命,也增强希望。
刘杨全面回顾了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我国已构建全球最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转型、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十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能耗强度降幅全球领先,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她强调,中国最新提交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展现了最大力度减排决心,为《巴黎协定》实施注入强大动力。面对即将到来的COP30气候大会,刘杨表示,中国将全力支持巴西主席国工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大会取得积极成果。她特别指出,清华大学发布的《2025全球碳中和进展评估年度报告》系统评估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的碳中和进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客观、科学的研究参考,希望报告持续完善评估体系,为推动全球气候行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领衔作者王灿介绍了该报告的亮点和主要发现。今年的报告延续"目标-政策-行动-成效"量化指标体系,通过包含217项细分指标的综合数据库和10个模型评估方法学体系,系统评价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在碳中和承诺、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进程。报告重点分析了各国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深入评估技术部署、资金缺口和国际合作壁垒等关键议题,持续追踪碳中和实际进展与执行差距。
报告指出,全球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目标深化"与"技术创新"构成前进推力,但"气候资金"与"国际合作"滞后的结构性失衡。2025年,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提出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有望实现2030年三倍目标,但清洁氢、CCUS等关键技术部署严重滞后。全球气候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发展中国家获得的资金支持与其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实现全球碳中和亟需破解技术与资金瓶颈,通过强化NDC力度、消除不利的单边措施、改革金融架构等措施,加速行动从"承诺"迈向"落实"。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国务院国资委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祝宪分别就中国碳市场进展、企业工业园区行动进展、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视角等话题作特邀主旨报告,并对即将到来的COP30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的更新进行了展望。
专题报告环节,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英国)北京代表处气候能源专家Huw Slater,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就中国气候风险及韧性建设探索、电力行业挑战与进展、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助力碳中和的实践与成效、欧洲碳中和实践、腾讯在前沿低碳技术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对全球碳中和转型的关键技术路径和政策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报告环节由《2025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领衔作者、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地学系统科学系教授蔡闻佳主持。
贺克斌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智慧,通过深入探讨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实践,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决心与行动力。他强调,碳中和转型是一场需要全球协力、代际传承的系统性变革,今天的对话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他特别指出,即将到来的COP30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节点,中国在"双碳"目标下的实践将为世界注入确定性力量。他表示,清华大学将持续深化碳中和领域的研究与合作,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贡献中国智慧,与各方携手助力全球气候行动逆风前行。
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智库等多名专家代表,来自环球时报和中国日报等多家中外媒体代表现场或在线参加了报告发布会,发布会在线观看近20万人次。
发布会现场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