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药厂太会玩!六味地黄丸和香菇酱是一家?一年狂卖5000万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9:00 1

摘要:提起“仲景”两个字,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药店货架上的六味地黄丸,毕竟当年“药材好,药材好”的广告谁没听过。

提起“仲景”两个字,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药店货架上的六味地黄丸,毕竟当年“药材好,药材好”的广告谁没听过。

可你能想到吗?这个靠中成药火起来的品牌,居然还卖香菇酱,而且一年能卖出近5000万瓶,甚至被拿来和老干妈比高低。

一个做药的怎么跨界搞起了食品?这背后藏着河南一个小县城的逆袭故事,还有一位企业家的“不按常理出牌”。

仲景的故事要从河南南阳西峡县说起,这个藏在伏牛山腹地的小县城,自古就盛产中药材,《本草纲目》里1500多种药材,这儿能找到1328种。

可过去交通不便,当地人守着“宝山”却没饭吃,直到30多年前,孙耀志接手了一家快倒闭的药厂。

1985年,34岁的孙耀志来到西峡县宛西制药厂当厂长,那时候厂子惨得很,连年亏损,工人连工资都领不到,车间里堆着一堆卖不出去的大蜜丸。

他一上任没先搞改革,反而借了5万块给工人发工资,他知道,人稳住了,厂子才有救。

之后他带着销售团队跑遍全国,把积压的药丸一点点推出去,这趟“推销长征”让厂子勉强活了下来。

真正让宛西制药翻身的,是一款针对女性的药,90年代初,孙耀志听说江苏中医研究院有个痛经宝颗粒的配方,正在找合作厂商。

那时候没多少药厂看重女性生理期药品,觉得市场小,可跑了多年市场的孙耀志不这么想,他觉得这是个没人抢的“蓝海”。

他果断买下配方,给产品起名“月月舒”,还砸钱上央视打广告。

没想到这步棋走对了,“不痛月月轻松”的口号一出来,月月舒当年就卖了2800万,两年后涨到6000万,1996年直接冲到8000万。

宛西制药不光活了,还成了行业里的黑马,孙耀志也没停下脚步。

1999年,南阳仲景药厂要破产,孙耀志花808万接下这个烂摊子,还接手了150名工人。

不少人觉得他疯了,可他看中的是“仲景”这个商标,医圣张仲景的名号,在老百姓心里有分量。

拿到商标后,他把宛西制药所有产品都改成“仲景”牌,重点推仲景六味地黄丸。

又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又是强调“药材好”的品质,这款药很快成了同类产品里的销量第一。

2005年,“仲景”商标被评上中国驰名商标,估值高达27亿。

这时候的宛西制药,已经是妥妥的医药大厂,可孙耀志的心思,早就超出了药品的范畴。

孙耀志好像特别喜欢“救场”,宛西制药刚火没几年,2001年,他又接手了西峡县一家快倒闭的汽车水泵厂。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缘分,当年宛西制药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水泵厂帮过忙,给他们做过贷款担保。

十年后水泵厂不行了,孙耀志念着旧情,先给了3000万担保贷款,后来干脆拿下74%的股份。

谁能想到,这一接手就赶上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期,水泵厂的生意越来越好,2011年还以“飞龙股份”的名字上市,成了西峡县第一家上市公司。

如果说做汽配是“报恩式跨界”,那搞食品就是孙耀志的“主动出击”。

宛西制药里有个叫朱新成的老员工,1982年就入职,能力特别强。

2002年,厂子收购了西峡县软木厂,顺带拿了一套萃取设备,朱新成没事就琢磨,这设备除了做药,还能干嘛?

有次他去拜访方便面企业,对方吐槽说,方便面的香辛料味道总不稳定,有时候辣有时候淡,特别影响口感。

朱新成一听眼睛就亮了,萃取设备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赶紧跟孙耀志说,俩人一拍即合,成立了“仲景大厨房”,专门做香辛料萃取,给食品企业供货。

这生意做得还不错,可朱新成觉得不够,西峡县有个外号叫“中国香菇之乡”,这儿的香菇朵形圆、味道香,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可当地人只会卖新鲜香菇,挣不了几个钱,朱新成想,能不能把香菇做成酱?

就像方便面里的酱料包那样,既能延长保质期,又能卖个好价钱。

从想法到产品,他们花了5年,3年研发配方,2年做准备。

2008年,仲景香菇酱终于上市,没想到一推出来就火了,经销商天天催着要货,超市货架上很快就卖断货。

谁能想到,一个做药的厂子,居然靠一瓶香菇酱,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仲景香菇酱能火,不是没原因的,首先就是“仲景”这个招牌用得妙。

一开始内部还争论过要不要用新品牌,比如“西峡牌”,突出产地优势,可大家算来算去,还是觉得“仲景”更好。

一来“仲景”名气大,老百姓知道这是做药的牌子,会觉得做食品也讲究品质,毕竟“药食同源”的道理大家都懂。

二来能借用药品的销售渠道,除了超市,不少药店也会摆上仲景香菇酱,想买药的时候顺道就能带一瓶,特别方便。

再就是产品定位找得准,市面上的酱大多以辣为主,比如老干妈,主要是下饭用的,只能当“配角”。

仲景香菇酱不一样,它主推原味,还喊出“300粒香菇,21种营养”的口号,把自己打造成“有营养的酱”。

不管是拌面、拌饭,还是蘸馒头,都能直接吃,一下子就和其他酱区别开了。

营销上他们也没少下功夫,2010年,孙耀志花40万买了《采蘑菇的小姑娘》的电视广告使用权,又花44万拿下品牌传播权,改编成广告曲在电视上播。

虽然比起当年“月月舒”“六味地黄丸”的广告,这效果差了点,但架不住超市里的试吃活动给力,不少人都是尝了一口觉得好吃,才顺手买一瓶的。

不过有个事儿一直让人纳闷,仲景香菇酱用的全是香菇腿,我们平时吃香菇,都爱吃肥厚的香菇盖,香菇腿口感硬,很多人都会扔掉,为什么仲景偏要用香菇腿,答案很简单,成本低。

根据仲景食品的招股书,一瓶定价13块的香菇酱,总成本才3块,其中香菇相关的成本只有5毛。

要是用香菇盖,成本肯定得涨不少,至于口感,他们靠专利发酵技术来弥补,让香菇腿也能变得软嫩入味。

这点争议一直有,有人觉得是“偷工减料”,也有人觉得只要好吃,用香菇腿也没啥,毕竟价格摆在那儿。

现在的仲景,早就不是单纯的药厂了,它左手做药,右手卖酱,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做汽配,成了横跨三个行业的“跨界高手”。

而西峡县也跟着沾了光,靠着仲景带动的药材、香菇产业,从过去的穷县城,变成了南阳的富裕县。

回头看仲景的跨界路,其实藏着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都得盯着市场需求,还得敢想敢干。

做药的能把酱做好,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他们把做药的严谨劲儿,用到了做食品上,讲究原料、注重品质,还懂得借势借力。

现在超市里的仲景香菇酱,还是那七种颜色的包装,摆在老干妈旁边,成了不少人的下饭选择。

下次你再看到它,或许会想起,这个卖酱的品牌,当年可是靠六味地黄丸火遍全国的,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跨界,大概就是仲景最特别的地方吧!

来源:小周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