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夏天,七月流火。一纸巜宜山师范学校入学通知书》送到我手中,薄薄的,却像一道分水岭,将我十七岁的少年时光,从此划开。三十五年前的烟云,并没能模糊那个九月的清晨。我怀揣着它,如同怀揣着一份通往崭新世界的、沉甸甸的契约,踏入了座落在龙江河畔、会仙山山麓的中师校园
原题:《我的中师班主任》
作者:智迪
那年夏天,七月流火。一纸巜宜山师范学校入学通知书》送到我手中,薄薄的,却像一道分水岭,将我十七岁的少年时光,从此划开。三十五年前的烟云,并没能模糊那个九月的清晨。我怀揣着它,如同怀揣着一份通往崭新世界的、沉甸甸的契约,踏入了座落在龙江河畔、会仙山山麓的中师校园。空气里弥漫着青草与新翻泥土的气息,混合着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名为“未来”的芬芳。奇怪的是这所中师学校没有围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带着初见的庄严与温柔,直教人觉得“耳木一新”——不,是“耳目一新”,那份因崭新而生的悸动,连同一种被巨大温暖包裹着的归属感,至今仍能穿透岁月的壁垒,清晰地击中我的心房。而这所有温馨的源头,有一个最为明亮的光核,那便是我们的班主任何立敏老师。
何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天,仿佛把一片高远的秋日晴空也带了进来。他个子很高,约莫一米七五的挺拔身姿,像一株正当盛年的白杨。说来有趣,他那时也才刚从大学毕业,年纪不过比我们这群半大孩子大上四五岁,可在我们眼中,那份青春的朝气里,已俨然有了为人师表的稳重与担当。他站在讲台上,目光温和而又坚定地扫过我们每一张稚气未脱的脸。他没有急于宣讲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先从“思想”二字谈起。他说,我们将来都是要走上讲台的人,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从踏入中师的第一天起,心中就要有一杆秤,懂得何为规矩,何为理想。很快,一份由他亲手拟定的“班规条约”贴在了教室最醒目的位置,那不仅仅是对行为的约束,更像是一幅关于集体荣誉与个人成长的蓝图。
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五十六班的班委领导机构。他还让我们每个人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学习目标,那是我第一次如此郑重地思考,未来三年,乃至更远的人生,我究竟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像一位严谨的建筑师,在我们初入学的混沌地基上,为我们勾勒出了清晰而坚实的轮廓。
倘若以为我们的班主任只是一位严肃的思想导师,那便大错特错了。他的活力,在绿茵场上得到了最奔放的挥洒。我们后来才知道,他是大学里的足球主力队员。当他把课堂搬到足球场时,那个在讲台上循循善诱的何老师,瞬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教练。他脱下外套,露出结实的臂膀,亲自给我们示范。我至今仍记得他讲解如何用脚内侧踢球时的情景:他微微侧身,支撑脚稳稳地扎在地上,踢球的脚像钟摆一样优雅而有力地摆动,脚踝绷得紧紧的,用内侧最平整的部位去触击足球的中下部。“看,就是这样,”他一边说,一边做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动作,皮球听话地划出一道低平的弧线,精准地传到我们脚下,“不要用脚尖去捅,要感受脚踝的力量,用这里去控制方向和力度。”他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每一个人的姿势,告诉我们如何发力才能让球又稳又准,如何判断落点才能踢中目标。在那片洒满阳光的草地上,我们不仅学会了踢球,更从他身上学到了专注、协作和对于一项技能精益求精的追求。汗水与欢笑声交织,那是我们青春记忆里最明媚的画面之一。
而他的“主业”——《生物学》课堂,则完全是另一番引人入胜的景象。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那些枯燥的细胞、组织、器官,在他的描述下都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他能把叶脉的纹理讲成大自然的血脉,能把一朵花的授粉过程演绎成一场生命的浪漫邂逅。但他绝非止于语言的生动,他对实践有着近乎执着的严格要求。他带我们走进大自然,北山脚下、古龙水车、仙女岩看仙女沐浴、福龙小学大实习、北海见习、这些地名都留下他与五十六班同学的身影与笑声。......还有,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采摘完整的叶片,如何用药水浸泡、如何用宣纸细心吸干水分,最后将它熨帖地固定在标本册里。那一本本我们自己制作的树叶标本,至今仍是我对植物世界认知的最美启蒙。
最令我终生难忘的,是那次解剖兔子的实验。许多女同学起初都带着畏惧与不忍,何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批评或说教,而是用极其庄重和科学的语气,向我们阐述了解剖学对于理解生命结构的意义。他告诉我们,这份看似“残忍”的实践,背后是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探索。他操作的手法精准而迅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动物的痛苦,并详细讲解每一个器官的功能。那一刻,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他沉稳的嗓音和我们因震撼而加速的心跳。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只兔子的死亡,而是一幅精密、浩瀚的生命图谱的展开。这堂课,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观感和对生命的哲思。
他的关怀,远不止于课堂。学校举行《宜师之师》文艺汇演,我们五十六班准备了大合唱《长江之歌》。何老师并非音乐专业出身,但他却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他帮我们排队形,纠正我们的口型和发声,告诉我们唱歌不仅是唱出旋律,更要唱出气势,唱出对长江、对祖国山河的那种磅礴深情。“你们要想象,自己就站在波涛滚滚的江边!”他挥舞着手臂,眼神里闪烁着光。最终,我们的合唱荣获了二等奖,当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台下何老师比我们更激动、更欣慰的笑容。
在他的精心组织下,我们的团组织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充满时代气息。1989年,我们班更是荣获了自治区级先进团支部的光荣称号,那面鲜红的锦旗,是我们整个集体的无上荣光。也正是在他创造的这种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氛围里,我们班的同学个个如鱼得水,才华尽显。有一位名叫黄景周的运动健将,参加了全国《中师杯》田径运动会,勇夺五千米、三千米长跑冠军,并打破了纪录;还有一位学霸,名叫卢华云,长得秀色可餐,眉清目秀,一身上下简直是才女和靓女滆为一体。在全国中师生毕业统考中成绩优异,毕业时得以留校任教。这些硕果,何尝不是何老师这片沃土上,必然结出的累累硕果呢?
然而,何老师带给我们的惊喜,还远不止这些。他竟然利用休息日和假期,组织我们学习裁培食用菌!这在当时,可是一门新鲜又实用的技术。他从菌种的选择、培养料的配制、温度湿度的控制,到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播种、如何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当我第一次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食用菌,像一把把小伞,洁白鲜嫩地从菌包中探出头来时,那种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收获的鲜菌,味道之鲜美,至今想来仍觉齿颊留香。许多同学因此掌握了一门可以傍身的技术,惹得别班同学羡慕不已。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何老师是真的希望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人生,他教给我们的,是知识,是技能,更是一种热爱生活、勤于动手创造的人生态度。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转眼到了中师三年级。因为课程调整,没有了《生物学》,何老师也不再担任我们的班主任。消息传来,我们心中都弥漫着浓浓的不舍。但他并没有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他依然常常在课间或自习时,悄悄地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或窗外,关切地看看我们。或是找班干部聊聊,询问大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那份牵挂,一如往昔。这份超越了职务身份的关怀,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我们毕业前略显焦躁的心田。
毕业之后,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向了四面八方,在各目的岗位上生根发芽。岁月的河流奔涌不息,冲淡了许多往事,但何老师与我们之间的联系,却从未真正断绝。他通过种种渠道,关心着每一个同学的生活与工作。谁在教学中遇到了难题,他会给出中肯的建议;谁在生活中碰到了挫折,他会送上温暖的鼓励。他仿佛是我们人生航程中一座永恒的灯塔,无论我们走多远,回头望时,总能看到那温暖而明亮的光束。
三十五年了,我从那个懵懂的少年,也已然在教育战线上耕耘了半生。回首望去,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能在人生的关键阶段遇到何立敏老师,是何其的幸运。他不仅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恩师,更是一位用整个身心引领我们成长的贵人。他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师范”二字的千钧重量。他的严谨,教会我们敬畏规则;他的活力,点燃我们青春的热情;他的博学,引领我们探索世界的奥秘;他的多才,启迪我们创造生活的美好;他的慈爱,给予我们一生温暖的底色。
前年五十六同学聚会的时候,何老师竞从千里之外的广东佛山跑来参加聚会,那晚他举起一杯祝贺酒,每个同学都显得他不愧为是我们的恩师,两鬓微白的他对我们依然像当年一样给力的关注和鼓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老师,您当年播撒在我们心田的种子,早已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木。在这国庆节将至、秋意渐浓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以及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以最深沉、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感谢您,在我们最美的年华里,给予了我们最丰厚的滋养。您,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光辉的“中师班主任”。
作者简介:石智迪,广西都安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师毕业,喜欢涂鸦文字,现在供职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某部门。
来源:小桔灯一点号